米中三珍黑香寸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米中三珍黑香寸

黑米、香米、寸米,被誉为“米中三珍”,是洋县稀有的名贵特产。洋县黑米色好味美,浓香可口,是老孺病若者的营养佳品,是我国天然作物最佳的滋补品。洋县香米以香为其特色,无论是翠绿的叶,还是禾杆或谷粒,都具有一股清香味而闻名于世,对高血压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大有好处。洋县寸米,以米粒长而得名。其色纯白,具有粘性,食用柔软爽口,品质优良,营养十分丰富,是粮食中的佳品[1]。

洋县生产的黑米、香米和寸米号称餐中“三珍”,是馈赠亲友和招待贵宾的美味佳肴。黑米主要产自洋县茶坊、谢村等地,已有2000年栽培史。黑米黑里透紫,核心为白色,大小如普通大米,只是稍扁一些。黑米一般用做粥食。煮到一定程度再加白果、银耳、核桃仁、红小豆和冰糖等,是极富营养的八宝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黑米为粳谷奴,主治走马喉鼻。古农书也记载说:(黑米)“开胃益中”,“曾充御贡,庶民难尝”。当地民谣曰:“黑米一斗,携见知州,上司高兴,诸事顺手。”可见黑米之珍贵。现在黑米生产量大增,行销国内外,一般百姓皆可食。黑米含蛋白质和脂类高于一般大米,氨基酸含量更高。现代医学证明,黑米有明日活血、滋阴养肾、健脾暖肝、延年益寿的药用功能。民间传说,黑米是2000多年前张骞发现的。张骞少壮时勤奋好学,素有壮志,常在渭水河畔苦读。一日在柳村困倦入睡,梦见文曲星告诉他:“汝见黑米之日,即展宏图之时。”后来他终于在野稻之中找到一株黑包稻重穗,成为当地黑米的原种。西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41年),张骞应汉武帝之募,遍访西域,成为开拓丝绸之路的先驱。香米呈白色透明状,形状稍扁,做米饭浓香四溢,久放不馊。香米的生长对水土的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洋县只有个别村庄生产,亩产只有100公斤上下,所以格外珍贵。传说北宋丞相寇准曾从洋县取香稻种在长安试种,但几年后香米便无香味。据说西安市Q的香米园就是当年试种香稻的遗址。[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