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刻葫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雕葫芦是临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雕葫芦的材料,来源于家种葫芦,但又不同于过去的酒葫芦——“蚂蚁葫芦”、舀水瓢——“长颈葫芦”。雕刻则专用小圆葫芦和单吊葫芦。讲究大小均匀,即所谓“小如珠,大如拳”。

雕葫芦工艺复杂,除了选好“胚子”外,还要经过六道工序。一是开口,在选好的葫芦顶上旋一个圆口。二是掏籽,又叫挖肚子。要分次进行,一次掏光会萎缩。三是挖瓤,又叫旋肉。也要分次挖,边挖边晒,不然就会“塌壳”,直至仅剩一层薄壳。四是晒泡。晒干后,用开水烫泡表皮。五是刮皮。分两次,头次粗刮,二次细刮。六是上光。一种是手摸上光,一种是打蜡上光。最后才确定内容,画面构思,根据葫芦的大小结构布局。

雕刻葫芦,必须具备扎实的国画基础,否则就刻不好葫芦。一般先用铅笔打底稿,这叫“引”。然后以特制的钢针(分大、中、小三种)刺破表皮,镌刻表皮,涂以松墨,最后上光。

雕刻葫芦的“刀法”轻于金石,重于微雕;技法能上能下大致与笔雕相同。点、挑、划、拉、刺、勾……轻重有致,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一气刻成,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