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檀台,遗迹位于邢台市内,战国时赵成侯所建,宋徽宗因邢州檀台之故,将龙岗县更名为邢台县,即今邢台市名的由来。

邢州檀台檀台,也称邢台,遗迹在今邢台市内,最早为邢侯祭天之台,战国时期,赵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裴骃《集解》云:“徐广曰‘襄国县有檀台’”。司马贞《索隐》云:“刘氏云‘荣椽盖地名,其中有一高处,可以为台’。非也。按荣椽是良材,可为椽斫饰有光荣,所以魏献之,故赵因用之以为檀

“古邢台”碑(即檀台古碑)

台。”赵成侯把魏国进献之木,扩修为檀台,“檀台”是一种台阁式的华丽建筑。其巍峨高峻,气魄宏伟,每登台远眺,旭日东升,晨曦茫茫,日出自天涯海角;夕阳西坠,太行山群峰争辉,惟檀台高峻,阳光灿灿,气势甚为壮观。这种豪迈景象,激发了赵成侯称雄立业的壮志,为表示其言必信、行必果的决心和信心,乃立邢为信都。赵武灵王时曾多次在檀台信宫大会天下诸侯,宋代时,宋徽宗以邢州檀台之故,将龙岗县改名为邢台县,此系今邢台市名之由来。

邢州檀台建于公元前355年,比邯郸丛台(建于公元前187年)早168年,历史上邢州檀台与邯郸丛台齐名,他们共同见证了赵国的辉煌。檀台原在顺德府署大堂西东仓巷旁边,即现在的顺德路,原有“古邢台”碑刻遗迹。后来由于顺德路拓宽,“古邢台”遗址被平。檀台烟雨”隋唐时即成胜景,明清时是顺德府十二景之一,明代诗人李攀龙有诗曰:

郡斋西北有邢台,落日登临醉眼开。

春树万家漳水上,白云千载太行来。

檀台烟雨顺德,信都也,即邢侯国城,为卧牛城。首西南昂然,尾东北伏然。牛首下有石如柱,立土中数丈,不得根,名栓牛石。地多榆、柳、槐、枣,蒙密蓊蔚,杂果树更伙。岿然土丘,相传战国时,赵成侯都邢,魏献“荣椽”,因筑檀台,以朝诸侯。今烟雨之朝,林莽中犹见台也。诗曰:

高台原在此邢州,不见荣椽空土丘。

衰草凄凄迷故址,荒林莽莽尽耕畴。

淡云疏雨流霜月,穴免栖狐卧喘牛。

感慨西风凭吊者,谁人能说赵成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