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交响音乐结构规律编排的芭蕾。由于舞蹈长于以
虚拟、写意手法表现生活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舞蹈
形象与音乐形象有着类似的特性,舞蹈的结构也可以借
鉴音乐(特别是交响乐)的结构。这种类似性在原始音
乐和原始舞蹈之间已存在,到浪漫主义芭蕾时期有了飞
速的发展。M.珀蒂帕和Л.И.伊万诺夫设计《吉赛尔》中
女鬼的舞蹈、《舞姬》中的幽灵王国一场、《天鹅湖》
中的群鹅舞蹈场面、《胡桃夹子》中的小雪花舞蹈以及
《海侠》中的花园一场,都采用了交响手法。П.И.柴科
夫斯基、А.К.格拉祖诺夫等作曲家的交响音乐也给予编
导巨大的启发。在苏联,20世纪20年代А.洛普霍夫作过
交响舞蹈的初步尝试,但未被人们所接受。30~50年代
戏剧芭蕾占据上风,对交响芭蕾很少考虑。直到50年代
末期,从《希望之岸》、《宝石花》开始,交响芭蕾又重
新受到注意,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新创作的舞剧中,使音乐
和舞蹈水乳交融,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采用交响舞蹈
手法,可以使舞蹈超越一般的抒情,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
有利于充分发挥舞蹈本身的特性。
西方往往只把根据非舞蹈的交响音乐作品(交响曲、
协奏曲、音诗等)编成的舞蹈称为交响芭蕾。从这概念
出发,常常有陷入机械仿效音乐结构,不去深入理解音乐
的内涵和艺术形象的危险。有些“交响舞蹈”只是一堆
追求形式效果的毫无内容的技巧动作的组合,缺乏应有
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但也有的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给人以较多的美感,如G.巴兰钦的《巴罗克协奏曲》、
《C大调交响曲》和《小提琴协奏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