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二线城市的划分没有固定的标准。既可按行政级别划分,也可按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划分,或者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GDP总量等标准划分。
中国目前公认的二线城市有南京,重庆,成都,武汉,沈阳,西安等城市。但有人认为这主要是针对经济方面,尤其是房产方面,实际上,如果加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综合,上述城市也可称为一线城市。

扩展二线城市,这是相对一线城市而言的,一线城市一般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别的一些大中城市、有一些名气的城市被称为二线城市。比如一些省会、旅游城市,京广、京沪等主要干线旁边的城市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也称为二线城市,正在崛起,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日益显现。二线城市不仅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而且发展速度也高于一线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套发动机”。
发展现状二线城市是中国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在中国建制市中,二线城市即占建制市总数的84%,当前二线城市在城市化、产业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占中国城市大多数的二线城市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体,是保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也将成为各项资源的集聚地。如果说大城市当前还是城市发展的中心,那么二线城市很快就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心,也应该成为研究的重心。

重要作用1、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助推器作用的不再是一线城市,而是那些二线城市,目前一大批二线城市的经济增长率已经快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这些二线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周边小城镇整体实力的提升起到推动。
2、 城市建设有一个梯队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城市体系。二线城市的功能是让周边的中小城市有个分工,产业上分出一个功能,让周围的城市会有一定的特色,有的是旅游城市,有的是农业城市,有的是商贸城市。通过城市角色的差异化,形成有商业分工的城镇的密集带,这样就变成一个城市集群。
3、二线城市的崛起会带动三线城市,让周边的基础设施也相对集中,周围一些城市的前景看好,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一些境外资本更容易把钱借给这些城市,这些城市可以用明天的钱来建设和发展城市。从中国城市分布的角度来讲,光靠几个大城市是无法支撑中国的城市格局的,要统筹城乡,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话,要靠多个二线城市来实现均衡布局。只有依靠二线城市,才能使城市布局相对比较协调均衡一些,因为它拉动的面要更宽一些。
4、二线城市的发展阶段和中国的发展阶段比较吻合,就是工业化的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城市化高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的阶段。农民要进入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是比较困难的,而二线城市是农民进城和产业积聚的最佳载体。
5、二线城市的城市环境,产业功能配套以及开发的综合成本相对低,它变成了投资的最佳临界点,一般来说50万人口的城市是最舒服的,城市的功能基本完善,二线城市就是生态型、创业型、生活型的城市。这种城市的综合性的优势就得到一定的展现,资本的积聚,中国的民间资本开始发育,民间的一些中小资本进入大城市的门槛比较高,进不去,而在二线城市可以找到很好的投资机会,所以这些中小资本在二线城市非常活跃。与此同时,国际资本也开始向二线城市延伸,所以它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6、从客观上讲,随着二线城市的吸附能力越来越强,周围也会给它一定的条件和资源,让它做强做大,但在做强做大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是应该注意的:做大不等于做平,二线城市应当避免走一线城市的老路,它应该形成一种新的城市体系,它可能要走一个组合集群、城市群落的路。它要避免同一的、同质化的摊大饼似的大城市的发展的路。它要走的是集群化、群落化的,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和谐的区域环境。
城市体系二线城市应当避免走一线城市的老路,它应该形成一种新的城市体系,它可能要走一个组合集群、城市群落的路。它要避免同一的、同质化的摊大饼似的大城市的发展的路。它要走的是集群化、群落化的,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和谐的区域环境。做强不等于做霸,二线城市的发展要有层次有分工,这样才会有和谐的区域关系,现在的区域关系更需要通过市场化和共鸣和谐的理念来处理,以前的区域关系可以通过行政命令来调节。现在更多需要的是协作,现在这种平等和谐的理念要逐步建立,生态群落的模式要进一步强化,相互分工协作的产业关系要进一步梳理。
在10年,20年之内,二线城市会起到一个主打的作用。毕竟中国要崛起,一定要靠很多个二线城市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几个超大的城市。二线城市在国家的区域板块中会起到领头的作用,成为区域板块的领头羊之后,这些城市会参与到国际的竞争和合作中,中国的大国崛起就是要靠这些一批一批的城市顶起来。二线城市最终的形态应该是:多元化。二线城市不可能是一个,而是许多个;集群化。二线城市的崛起会带动周围一批小城市的发展;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二线城市不会都是同一张面孔;更人性化,注重生态,它应该会更舒适,更美。
注意事项1、要节制,这就需要研究一个城市的生态底线和根脉在哪儿,不能破坏了城市的根脉,要坚守城市的底线。比如说这个城市抗震荡的能力,产业对人口的吸附能力,交通和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人流和经济流的承载能力。要制定一些约束,比如说水的约束,土地的约束,交通的约束,管理的约束。
2、要学会创造新空间,提高城市的能级。城市能级的提高要通过产业进行升级和空间优化、工业服务能力的提升来实现。比如486的电脑升级到586,就能装更多的软件,玩更多的游戏。
3、是要协作。自己无法消化的产业或是投资可以介绍给其他的城市,“不为所有,但为所用”。
4、对于吸引外资而言,虽然二线城市的劳动成本比北京、上海低,但它们不能永远依赖这种优势。中国内地的成本更低,而缅甸、柬埔寨等国的成本甚至比整个中国都还要低,总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城市出现,城市自己要进步升级,不能总停留在用低成本的劳动力来吸引资本的水平上,让出空间让其他小城市发展。但让出空间不代表自己无所作为,它获得了其他的空间,比如金融、科技、创新、商贸这些空间可能被它占据。
发展趋势城市科学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观,所追求的是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应该是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城市化道路,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保护资源环境、集约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较大,采取一种城市化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发展路径选择应有之义;以集群化城市体系空间组织方式取代同质化的摊大饼式无序蔓延,以系统内部密切联系构造一个和谐的集群化发展的区域环境是二线城市空间组织的必由之路;将人文精神有机融入城市设计,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打造宜居的空间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二线城市发展的共同取向。在调研成果中,调研组还就二线城市科学发展与城市转型、二线城市科学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二线城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二线城市科学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二线城市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