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书名:权谋——诺贝尔科学奖的背后

作者:罗伯特·马克·弗里德曼
出版社: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罗伯特·马克·弗里德曼(Robert Marc Fried-man,1949—),科学史家,首屈一指的诺贝尔科学史研究权威学者。自1980年开始,潜心研究诺贝尔档案20余年,通过发掘与评奖当事人有关的大量书信、日记、评审报告等素材,撰著了《权谋》这部“将诺贝尔奖请下神坛”的惊世之作。
中国人心目中的诺贝尔奖中国人心目中的诺贝将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只有诺贝尔和平奖给过中国人?诺贝尔奖是否会不断引起人们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诺贝尔奖是否已经构成了中国人意识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得过奖的领域很容易再次获奖?中国人如果无人获得诺贝尔奖,是否就无缘科技大国?
目录前言 v?

作者说明及致谢 ix??
引言 非凡的优异 1?
1 诺贝尔奖和它的历史 2?
2 作为一种建制的科学 3?
3 访问外国:一个介绍 5 ??
第一篇 每一次颁奖都会引起无休止的争端 ?
1897—1914年,诺贝尔奖的开始 13 ?
第一章 我所能想得出来的使用一份遗产的最愚蠢方式!?
保持诺贝尔的理想 15?
1.1 诺贝尔的遗产 15?
1.2 帮助梦想者还是阴谋者? 19?
1.3 把零星碎片拼起来 23?
1.4 谈判的遗产 27?
1.5 谁在负责? 29 ?
第二章 分崩离析?
不顾一切地追求化学上的共识 31?
2.1 “团结就是力量” 33?
2.2 摆平老前辈 37?
2.3 “干掉彼此的候选人” 41 ?
第三章 与我自己专业密切相关者优先?
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偏见 49?
3.1 物理学中的实验主义偏见 51?
3.2 “烦恼和悲伤”:一种斗争文化 60 ?
第四章 每个诺贝尔奖都可比拟为一面瑞典国旗?
皇科院的特权——选优 67?
4.1 “把标准降到……连我们自己的人……?
都能得奖” 68 ?
4.2 “皇家瑞典的皇室”和“大排档的国家” 72 ??
第二篇 难道瑞典科学院……对一切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浑然不知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偏向的中立和诺贝尔梦想的终结 87 ?
第五章 诺贝尔奖在战时应该照常颁发吗??
1914—1915年,中立之文化政治 89?
5.1 1914年:利己的中立? 91?
5.2 1915年:一个立场的选定 101 ?
第六章 伤口仍在滴血的时候!?
诺贝尔的激情:1916—1919年,保卫文化 116?
6.1 确定诺贝尔的新角色 116?
6.2 1917年:拭目以待 120?
6.3 1918年:为战后作准备 123?
6.4 1919年:开始的终了 134?
6.5 诺贝尔奖和皇科院蒙羞 141 ??
第三篇 乌普萨拉的小教皇们?
1920?—1933年,傲慢和盘算:物理学奖 145 ?
第七章 绝不能让爱因斯坦得诺贝尔奖?
让物理学为瑞典保平安 147?
7.1 前奏: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物理学 147?
7.2 世界舞台上的爱因斯坦 152?
7.3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地方主义 156?
7.4 爱因斯坦的胜利 171 ?
第八章 坐在诺贝尔委员会上,犹如坐在流沙上?
纪律和不满 175?
8.1 两位求变的物理学家 175?
8.2 1923年:从诺贝尔物理学中取消天体物理学 179?
8.3 既省钱又救了西格班 188?
8.4 反叛 197 ?
第九章 皇科院中的喧嚣?
接管委员会 203 ?
9.1 反暴动行动 203?
9.2 肆无忌惮的奥森 212?
第四篇 别杀弹钢琴的,他正尽力而为?
1920—1940年,寻求诺贝尔化学奖的标准 221 ?
第十章 十足心胸狭窄之人进入委员会?
无知,无能:一个昏乱的化学委员会 223?
10.1 克服阿伦尼乌斯:能斯特的奋斗 224?
10.2 寻找够格的候选人 229?
10.3 针锋相对 231?
10.4 外交和偏见 234 ?
第十一章 三思而行?
委员会的更新与生物化学的偏见 238?
11.1 斯维德贝里的成名 239?
11.2 委员会的牛头犬:冯·奥伊勒〖CD*2〗切尔平 249?
11.3 另外的声音,另外的选择:界定化学的?
挑战 257 ??
第五篇 可耻的交易?
以科学之名义败坏诺贝尔遗产 265 ?
第十二章 让人眩惑的方言?
停止发奖,保留判断 267?
12.1 人各一所诺贝尔研究院 268?
12.2 保密、信任和欺骗 272 ?
第十三章 完全缺乏一个明晰而客观的标准?
大科学和低道德:奖的权威 283?
13.1 世界回旋加速器工作者大团结 284?
13.2 不让迈特纳得奖:瑞典的核赌注 292 ?
第十四章 圣殿骑士们?
进入诺贝尔“天才”和“优异”平庸的时代 315?
14.1 非常时期中的例行公事 316?
14.2 峰回路转? 328 ??
结语 深入的反思 335?
1 信念之根据 335?
2 竞争的文化 336?
3 拯救诺贝尔的遗产 342 ??
附录一 1901—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化学奖获奖人 349?
附录二 1900—1951年委员会成员 353?
附录三 奖金金额 355 ?
注释 358?
译后记 433?
写给中国读者[1]多年以来,那来自斯德尔摩的电话、与瑞典皇室在一起的欢宴、金光闪闪的奖章……都已经化为中国人的一种想像、神话和情结。而最近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引进推出的《权谋——诺贝尔科学奖的幕后》直击诺奖内幕的核心,一定程度上揭开了盖在诺奖上的神秘面纱,恢复了其本来面目。弗里德曼还在《中文版序》中对中国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们特加标题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近年来,中国已开始重新考虑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上的重要性。虽然没有第一手的资料,但我感觉到中国科学已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在研究的优先问题和建立一个现代的研究文化上,科学界和政府部门已经展开了讨论和争辩。促进科学界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为中国社会谋幸福,推动普遍的知识进步,当然是一项很艰巨的使命。但是同样重要的是:面对这个大好的发展机会时,中国科学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看待和认识自己。
诺贝尔奖被认为与优异和国际荣誉同义,在有些人心目中,争取得奖似乎就是一个研究工作者和国家科学界的最高目标[2]。有些国家的官员在制定他们的科学政策时就以获奖为目的。一些雄心勃勃的科学家将他们的工作计划和梦想建立在一个期望上:有朝一日被邀请到斯德哥尔摩去,从瑞典国王手中接受一枚诺贝尔奖章。可是我们对诺贝尔奖究竟知道多少呢?对一位科学家或一个国家来说,获得诺贝尔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对很多读者来说,这本书也许充满了惊奇,使他们耳目一新。在中国及其他地方,人们普遍有一种信念:诺贝尔奖用一种客观、公正的方法来判定科学中绝对最好的成就,至少在它所认可的领域,如物理、化学和生理学/医学内。在本书中,我利用已经公开的官方档案资料,重新回顾了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和化学委员会从1901年到1950年的会议的议程。我的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诺贝尔奖的真实意义,让我们能更正确地衡量人们对诺贝尔奖盲目崇拜是否明智。
人们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对诺贝尔金质奖章欢呼雀跃,到了今天仍然有增无减。直到最近,诺贝尔档案才解密。长期以来,由于不知道谁提名诺贝尔获奖人,谁评定获奖人,认真探讨诺贝尔奖是不可能的。本书详细说明了为什么诺贝尔奖章刻画了人们的脆弱,为考虑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的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获奖从来就不是一个自动程序,不是已然达到神奇层次成就所带来的回报。
本书显示:瑞典委员们自身对科学的认识严重影响评审的结果。他们的判断、偏好和兴趣不可避免地掺入他们的工作。有些委员力求公正,也有一些试图谋求私利。但即使当事人能超越偏见,选择获奖人仍然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委员们偶尔也承认,有时候好几位候选人都具有得奖资格。在本书中看到,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是一群“最佳”的科学家。有些20世纪最伟大的智识成就,并没有被斯德哥尔摩所认可。
那么,为什么人们如此崇拜诺贝尔奖呢?本书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指出,我们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帮崇拜者,这与新闻媒体对它的高度关注不无关系,它激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幻想。这种崇拜并不是建立在获奖者本身非凡的优异上,而多半是建立在由于诺贝尔奖所带来的名声、地位和许多连带的利益上。各国科学界的带头人欣然加入这个行列,随后各种与诺贝尔奖有利害关系的团体和机构更加扩大了这个群体。
也许当诺贝尔奖的神秘性降低后,我们可能对科学生活的真正意义有更好的了解。无论诺贝尔本人心中对“为人类造福”有什么想法,他绝不愿意看到他的奖被用来获得狭隘的专业利益,或为研究机构和国家做广告。难道科学的灵魂就是新发现的竞赛吗?科学所赋予人类社会的,比对诺贝尔奖的追求要丰富得多。
我希望中国的科学家们和政策制定者们仔细思考:一个以赢得诺贝尔奖为目的的政策有何意义?一个旨在达到所谓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的科学政策,如果是指建立能够得到国际尊重的一流科学中心,应该是件好事。可是如果诺贝尔奖本身成为目标,我们就需要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诺贝尔奖不包括很多重要的科学领域,譬如环境科学、

地质学、天文学、非医药取向的生物科学和数学。这些科学领域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也同样能够赢得国际上的尊敬。
我们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中国在未来数十年中开展了一流的地震学研究;中国科学家在认识产生地震的力上作出了开创性的发现,为地震预报提供了非常先进的手段。这种成就无疑对中国人民有极大的价值,也会获得世界各国的尊敬。这种成就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为全人类造福,有利于科学发展,但是它不会赢得诺贝尔奖。地震学,更广泛一点,地质学都不包括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范围内。另外如海洋学、农业遗传学和宇宙学也不属于诺贝尔奖评定内。期望一位工作在中国的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如果相信它是一个国家表现科学技术高水平的唯一或最佳途径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