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方源〗《伤寒论》

84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组成〗茯苓三钱[9g]芍药三钱[9g]白术二钱[6g]生姜三钱[9g]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5top

〖主治〗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发汗过多,阳虚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功用〗温阳利水。

〖病机〗本证是由肾阳虚导致脾阳虚,水湿不运内聚而生;肾阳虚是本,脾阳虚水湿内停是标。

5top

君附子炮,去皮,一枚──大辛大热,使肾阳得复、气化得行。水为阴邪,“阴得阳助则化”;

此即“壮元阳以消阴翳”。

┌白术 ── 甘苦而温,燥湿健脾,颇合“脾喜燥恶湿”之性,附子振肾阳于先,姜、术复脾阳于后。

臣┤┌甘淡平,入脾肾诸经。

││

└茯苓┤一助姜、术之健脾强运。

└一可淡渗水湿,使阴邪从小便而行。

┌生姜──辛而微温,走而不守,宣肺温胃,助附子行散溢于肌表之湿。

佐┤┌一则柔肝以止腹痛。

││

││一则敛阴护液,敛阴缓急,以治身瞤动。

└芍药┤

│一则防姜、术、附等温燥之品伤阴之弊。

└一则《本经》载芍药“能利小便”。

[本方特色]

姜术苓三药培土制水,附子温壮肾阳,“釜底加薪”使散者散,利者利,健者健,已停湿邪得以排出。诸

药配伍,温脾肾,利水湿,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5top

1.本方为温阳利水的著名方剂。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苔白脉沉为证治要点。

2.若咳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腹泻较重者,可去白芍之寒,加干姜、益智仁以温中止泻;呕者,可加吴茱萸、半夏以温胃止呕。

3.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美尼尔综合征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盛者。

5top

《古今名医方论》赵羽皇:“真武一方,为北方行水而设。用三白者,以其燥能制水,淡能伐肾邪而利水,酸能泄肝木以疏水故也。附子辛温大热,必用为佐者何居?盖水之所制者脾,水之所行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则火能生土,而水有所归矣;肾中得附子,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更得芍药之酸,以收肝而敛阴气,阴平阳秘矣。若生姜者,并用以散四肢之水气而和胃也。”

临床报道:用真武汤加丹参、红花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与同期使用强心利尿西药50例对照,结果该方对心肾功能均有显著改善,对机体内环境如血钠、钾、氯、血浆渗透压、血糖、尿素氮、血液pH值均无明显改变。提示该方对机体内环境干扰甚小。对照组对心率、尿渗透压的改善,只接近显著,远不如中药组稳定,且在治疗中极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酸碱代谢失衡,血浆渗透压改变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589)。

5top

〖附方〗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附子二枚[18g],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9g]人参二两[6g]白术四两[12g]芍药三两[9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温经助阳,祛寒除湿。

主治:阴虚寒湿内浸,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舌苔白,脉沉无力等。

本方特色:

┌白术、茯苓健脾燥湿┐

本方重用炮附子并配人参,以温补元阳而祛寒邪┤├共为温经扶阳,健脾除湿之剂。└芍药和营血而通血痹┘

[附子汤与真武汤鉴别]

附子汤与真武汤相比,药物只差一味。前者倍附子、白术,加人参,去生姜,虽仍以附子为君,但以白术

为臣,两者配伍,附子温经助阳,白术燥湿健脾,组成祛寒湿之剂,主治寒湿所致的痹证。而真武汤则以附子

与茯苓配伍,附子温阳,茯苓利水,组成温阳利水之剂,主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诸证。

[方歌]

(一)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闰(目旁)惕保安康。

(二)真武汤壮肾中阳,术附苓芍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闰(目旁)惕急煎尝。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