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石麒(1577—1645),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本籍胥山六都(今嘉兴郊区大桥乡胥山村),世居钟带镇画水乡(今平湖市钟埭镇)。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工部营缮主事。因得罪魏忠贤,被削籍。崇祯元年(1628)恢复原职,补南礼部祠祭主事,历吏部考功郎中。崇祯八年,佐尚书郑三俊等奏免冗吏78人,人称公正。历南尚宝卿、应天府丞、署尹事。十一年,始入为右通政,转左通政,累迁光禄卿、通政使。
十三年召对,崇祯问守边、救荒、安民三事。石麒对以“守边在农战互用,救荒在劝民输粟,安民在省官用贤”,颇得崇祯称许。十五年,擢刑部右侍郎,旋进左侍郎,署部事。依律复查案件,对冤抑及重刑失当宽免甚多,人服其公正。后因上疏救刘宗周,开脱姜埰、熊开元罪,忤帝意,被罢官。
南明弘光元年(1644),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即位,起用徐石麒为副都御史,后改右都御史,旋升吏部尚书。其间上疏反对与满清议和。
后有上疏言“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为马士英所扼,悒悒不得志,遂辞职回浙。其时南明抗清政权岌岌可危,石麒嘱家人营建坟茔,准备殉难。
南明隆武元年(1645)闰六月,嘉兴起兵抗清,以徐石麒名义号召。辫子兵自杭州还扑围嘉兴,城将破,徐石麒作就义遗笔10则,在城外大呼:“我大臣,不可死野外,当与城共存亡!”守军迎石麒进城。八月十七日,嘉兴城破,徐石麒从容着朝服,自缢于报忠埭(今斜西街)家宅可经堂。仆人祖敏、李升亦自缢以殉。仆人李茂与报忠寺(即今觉海寺)僧真实,将其遗体藏于柜中。
辫子兵走后,其子徐尔榖潜入城内,将遗体从水门运出,葬于嘉善县杨林寺祖茔。时当盛暑,徐石麒死已7日而遗体如生,紧握双手,须发怒张。另有衣冠冢在海宁县袁花龙山,今俱无存。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忠懿。徐石麒学贯经史,尤熟悉朝章国故,见闻博洽。其政见皆可施行,惜不得用。又工诗词,作品无陈词,多新警之句。著有《可经堂集》。
长子徐尔榖,字似之,国子生。著有《画水草堂诗稿》。父殉国后,尔榖坚持抗清,清顺治四年(1647)与陈子龙等筹划松江起义,事败被捕。清督洪承畴劝降,被严拒,英勇就义于南京。妻孙氏得悉,即投水死。妻兄孙钜,字若弘,与尔榖同时遇害,其全家也被清兵所杀。次子徐柱臣,字贞侯,诸生。父殉国后,连遭水火狱讼,屡濒于死。后读书佛寺15年,潜心研究经史。柱臣子功燮,字元赞,拒绝仕清,诗文清苍拔俗。
徐石麒
[明](约公元一六四四年前后在世)(一作石麟)字又陵,(《曲录》云:疑一名善,字长公)号坦庵,湖北人,流寓扬州。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世祖顺治初年前后在世。精研名理,沉默寡言。善画花卉,工诗诃,兼制曲。其女延香,亦晓音律,石麒每成一曲必高声吟咏,使延香指摘声律之差误。顺治二年,清兵陷扬州,石麒冒死入城,取出其所著书残本。自后,遂隐居不应试。石麒著有《坦庵词曲》六种,其中二种系词集,四种系杂剧。杂剧的名称为:《买花钱》、《大转轮》、《浮西施》及《拈花笑》,又有传奇三种,为《珊瑚鞭》、《九奇缘》及《胭脂虎》,《曲录》亦石麒所作,相传他的杂著及诗词多至二百余卷,惜不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