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与大多数恒星一样,太阳处在向内的引力和向外的压力(由核反应产生的热量维持)稳定的既定平衡状态。这种平衡是自我调节的。太阳收缩一点,其中心密度和温度会上升,使核反应加速,产生的更多热量会让太阳向外膨胀。稍许的膨胀会使中心略微冷却,使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减少,导致太阳收缩。所以太阳能保持平衡状态。
但在几亿年之后,平衡会稍稍有所偏移。随着氢巨变成氦,太阳核心区域的氢会减少。氦是惰性气体,因此核心处必须收缩,变得更热,以维系聚变反应。
氦元素基本耗尽之后,太阳残留的是类似白矮星的核心,由碳和氧组成。同时,太阳的外层会再度膨胀并冷却,太阳又成为了红巨星。
天文学家将第二个红巨星阶段称为“渐近支”阶段,这是由其在赫罗图上的位置而得名的。太阳再度成为了地球星体存在的威胁。在第二个红巨星阶段,它要经历数次能量的大规模输出 ——氦闪,这会导致为期约10000年的体积脉动。显然可能的是,地球在脉动中可能会被直接吞入,而还来不及螺旋而入并被完全毁灭。
演化过程渐近巨星支是低质量到中质量(0.6-10太阳质量)恒星演化末期的一个阶段,名字来自演化时在赫罗图中所在的区域是低中质量的恒星。当一颗恒星耗尽核心的氢之后,核心会收缩并使温度上升,造成恒星的外层气体膨涨但温度下降。而恒星的光度大增,成为一颗红巨星,随之带领恒星进入赫罗图右上角的区域。[1]
渐近支最后,一旦核心的温度达到3x10K,氦便会开始燃烧。氦在核心的燃烧终止了恒星表面温度的下降,并使亮度增加,因此恒星在赫罗图上的位置改为向左边移动,这是一个水平分支(对第二星族)或是红群聚(对第一星族)。当核心的氦燃烧结束之后,恒星在赫罗图上又将转向右并且向上移动,移动的路径几乎与早先成为红巨星的路径并列,因此称为渐近巨星分支。在这个演化阶段的恒星称为AGB恒星。AGB恒星在天文物理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她们能产生大量的尘粒,并且也是成为行星状星云的前兆。
AGBAGB的阶段可以分为二个部分,早期AGB(E-AGB)和热胀缩AGB(TP-AGB)。在E-AGB的阶段,主要的能源来自于环绕在几乎都是碳和氧核心周围的氦壳层的燃烧。在这个阶段的恒星也将膨胀至巨大的体积而成为红巨星,直径将达到1天文单位。在氦壳层的燃烧结束之后,成为TP-AGB恒星。现在,恒星的能量来自外层更薄的氢壳层的燃烧,而其内是不具活性的氦壳层。虽然,在经历10,000至100,000年的周期之后,氦会再度燃烧,而氢的燃烧会停止,这个过程称为氦闪。由于这些氦闪,只持续数千年,材料从核心溷杂入外面的壳层,改变了恒星的成分,因此称为疏浚过程。由于这样的疏浚过程,AGB恒星在光谱中可能显示S-过程的元素。在之后的疏浚过程则可能导致碳星的形成。
AGB恒星是典型的长周期变星,并且以恒星风的形式损失大量的质量,在AGB阶段的恒星可已流失50%至70%的质量。来自AGB恒星的恒星风是形成宇宙尘和宇宙中尘埃的主要来源。AGB恒星的恒星风也是迈射发射的场所,迈射的分子有SiO、H2O、andOH。
在这些恒星机乎失去了绝大部分的外壳之后,残留的只有核心的部分,它们会先变成短生命期的原行星状星云,然后成为行星状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