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桥名,原名白下桥,曾改称上春、长春、大忠等。位于龙蟠路西侧,连接大光路与建康路和白下路,几经拓宽,现为南京城南的一处交通要道。
今大中桥一带,六朝时为白下城——建康城卫城的东门,杨吴(后为南唐)筑城时,就青溪河挖掘护城濠,有桥跨濠而处东门之外。唐高祖武德九年(六二六)迁金陵县治于此,改名白下县,城东门便成了白下门,城门前青溪上的桥得名白下桥,桥侧旧有白下亭。宋朝建康府城仍沿南唐旧制,白下桥和白下亭仍在。王安石罢相后,居住在半山园,从东门入城,必经白下桥和白下亭,曾写过“门前秋水可扬舲,有意西寻白下亭”诗句。其接苏东坡来金陵游钟山后,在白下桥为苏东坡饯行时赋诗云:穷源莫过青溪口,送客每经白下桥。
据元至正金陵新志载,元代时,因当时的人忌讳“白以白下之名,不宜举子”,白下桥改称为上春桥,一名长春桥。明万历上元县志载,此处旧有大桥(现淮清桥)、中桥(现四象桥)各一座,明初两座桥合并为一座桥,故合称大中桥。
南明弘光元年(一六四五),南京被清军占领后,明天启进士黄道周与郑芝龙等在福建拥立隆武帝,被封为武英殿大学士。自请前往江西征集军队,抗击清军南下。行至婺源时,突与大队清军遭遇,因孤军无援,战败被俘,后在白下桥畔殉难。隆武帝追赠其为文明伯,谥忠烈。为纪念明末清初英勇献身的黄道周,南京人曾将白下桥名改为大忠,后为避清廷文字狱,复称大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