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器物名称】战国至汉茧形壶
【材质类别】陶器
【制作年代】战国至汉代
【文物原属】中国故宫博物院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器型规格】高32公分,腹围98.8公[1]分
器物简介战国至汉茧形壶是一件黑陶制品,器身作蚕茧形,器外饰以多组平行线纹,行间刻有清乾隆皇帝所赋之诗文90字。器作贮酒用。又称“鸭蛋壶”,因器形似蚕茧,又若鸭蛋而得名。器呈唇口、短颈、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初为战国时期秦国所产,后盛行于西汉,壶腹或彩绘流云、几何图案,或仅以暗刻弦纹装饰。唐代青白釉瓷器中亦有所见。[1]
相关资料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早在瓷器产生的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
黑陶选用的泥土来自于黄河下游冲击平原,是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沉入河底,经过不断冲刷,流至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做。
泥土取出后经晾干,后用纱布过滤制成泥坯,经过手工拉坯造型后,用贝壳反复压光,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镜。再以特制的雕刻工具运用线雕、浅雕、深雕、镂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绚丽神秘的图案。然后给黑陶作品安装耳、环、鼻、腿等配件。[2]
器物功用茧形壶是一种古代日常使用的实用陶器。初为战国时期秦国所产,是秦代最具代表性的陶器,器身光素,椭圆形的壶腹纵向刻划弦纹,为轮制陶器;据说还有体形更大的茧式壶,则是采用泥条盘筑法制成的。茧形壶在当时既为容器,又可在战争中埋入地下,用以倾听远方敌军骑兵马蹄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