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状况●生活条件差
●缺乏社会保障
●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且普遍不愿意与家人说明真实境况
●与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联网并以此宣泄情绪。
词义来源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廉思历时2年,深入唐家岭等地,经过大量的个案调研与数据分析,将这群人的生存状态撰写成专著《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该书于2009年9月出版发行,除得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丁宁宁的推荐外,还吸引了诸如《北京青年报》、《文汇报》、《华商报》等大批媒体的关注。近日,关于“蚁居族”的研究已被正式列为国家级课题。
蚁群和蚁族首先,蚂蚁具有较高的智商。据相关研究表明,蚂蚁有25万个脑细胞,在所有的昆虫中,是最聪明的物种。蚂蚁的高智商能用来描绘该群体所具有的“高知”、“受过高等教育”等特点。其次,蚂蚁属群居动物,一个蚁穴里常常有成千上万只蚂蚁,这也与该群体在物理状态下呈现出聚居生活的特征相吻合。此外,蚂蚁很弱小,但若不给予其足够的重视,蚂蚁也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如蚁灾),因此有人称蚂蚁为“弱小的强者”。蚂蚁这些特点与该群体弱势、低收入、不被人关注,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等方面极为相似。
此外,蚂蚁还有许多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优点,而恰恰是这些优点,与该群体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比如蚂蚁永不言弃的精神: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要么翻过或钻过障碍物,要么绕道而行。还比如蚂蚁所具有的期待情怀: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即便是少有的冬日暖阳也会吸引蚂蚁们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巢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此外还有蚂蚁勤勤恳恳、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等等。这些特点,都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真实写照。
《蚁居》--蜗居姊妹篇2010新年伊始,《蜗居》姐妹篇《蚁居》闪亮面市,让“房事”再次成为流行阅读关键词。 ------“面对高房价,我们被迫颠沛流离,但我们永远不会丧失奋斗的勇气!” ------“80后女孩不全是海藻,80后男孩不全是小贝,我们还有易可可和马一峰!” 所谓“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之所以将该群体名之为“蚁族”,是因为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关注80后“蚁族”生存状态,剖析当代“房奴”现实生活,全国数十家知名媒体感动推荐 《蜗居》之后看《蚁居》!...
内容简介80后大学生马一峰和易可可,两人为了爱情和理想留在北京,加入“蚁居”大军。他们在租来的洞穴里互相取暖,相依为命,他们像蚂蚁一样省吃俭用地供着一套小商品房,然而现实却迫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搬家,安家,离家,失去家,寻找家……是房子成就了爱情,还是爱情被房子绑架?在繁华的大都市里,命运与房子互相左右,犹如呼吸与空气一样如影随形,面对高房价不可承受之重,年轻“蚁族”何去何从?
作者简介那时花开,杂志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已发表作品二百余万字。
《蚁居》资料蚁居

作者: 那时花开 著
出 版 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1]
出版时间: 2010-2-1
字数: 180000
开本: 16开
I S B N : 9787535443267
定价:¥22.00内容简介80后大学生马一峰和易可可,两人为了爱情和理想留在北京,加入“蚁居”大军。他们在租来的洞穴里互相取暖,相依为命,他们像蚂蚁一样省吃俭用地供着一套小商品房,然而现实却迫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搬家,安家,离家,失去家,寻找家……是房子成就了爱情,还是爱情被房子绑架?在繁华的大都市里,命运与房子互相左右,犹如呼吸与空气一样如影随形,面对高房价不可承受之重,年轻“蚁族”何去何从?目录第一章 流离
第二章 房租
第三章 新家
第四章 蚁居
第五章 空巢
第六章 房奴
第七章 回归
第八章 过客
尾声 选择
后记
媒体评论这是时代的真实写照。
----人民日报报业集团 京华时报 主任 潘澄清
这是一部关于“京漂”、关于“蚁族”在高房价压力之下的生存写实小说。
----中国新闻出版报 主任 程晓龙
高学历、低收入是“蚁族”的尴尬,但是他们依然在坚持,像石缝下的野草一样在坚持,这种让我们泪流满面的力量,就是生命力。
----新浪网 总编室 张 平
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是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一次检阅。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 运营总监 寇京晶
“蚁居”是一种经济现象,全民置业的现实让人多地少的中国充满负荷。
----《财智领袖》杂志 执行主编 朱光强
最可怕的生活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流浪汉”式的漂泊。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 奥一网 主编 罗金海
精神是爱情的支柱,物质是生活的食粮,两者都住在一个叫家的房子里。
----知名作家 资深传媒人 叶倾城
作为一个房地产观察者,我见证了“蚁族”这个词汇产生的过程以及它成为流行性公共话语的更为宏大的时代背景。
----深圳社会科学院城市营运研究中心主任 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