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房的日子作者:海飞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7-5063-2752-X
出版日期:2003年9月
定价:¥28.00
作者简介海飞,1971年生,供职于某报社。百余万字作品见《十月》、《小说界》、《青年文学》、《上海文学》、《散文》等文学刊物。著有小说集《后巷的蝉》。
目录海飞的散文……………………………………………赵丽宏
在精神的庄园里漫游…………………………………安 黎
丹桂房的日子
院里的生灵在黎明唱歌
罗瞎子在我家院里小坐
梦见蚂蚁把我抛入水中
丹桂房的日子
冬天的一些事情
村庄的颜色
想要飞翔的村庄
笼罩着或者飘荡在村庄
学堂的钟声
泥土里的往事
庄稼的模样
走村串巷的人
伐木场
在枫桥温一壶老酒
江南,一颗树的童年
一条河的记忆
进城的人们
江南的蝉
谁来为我斟一轮明月
温暖的植物
在枫桥温一壶老酒
风中的日子
自己的事
城里的一些事
一粒被鸟衔来的种子
乡居的日子
苍茫大地
尘土飞扬
歌声飘荡在去枫桥的路上
故乡越来越遥远
井边的碎日子
目光越过围栏
南货店
闪闪发亮的音乐
上海姨娘
胜利电影院
像小说一样的1989
像祖母一样生活
小院里的爱情
一粒被鸟衔来的种子
在秋天里眺望春天
深默就是千言万语
从前
等待一场台风降临
短笛轻吹
怀想北方
从六大埭到八大埭
龙江路的人间烟火
在细雨中呼喊
外祖母在弄堂里思念家乡
外白渡桥的阳光
在秋天里眺望春天
在城市里和王家卫相遇
在世纪的门槛上小坐
在千柱屋听雨
另一种砍伐
火车的光芒
江南最后的二胡
临海的淡日子
马不停蹄的忧伤
梅尔桥小镇的爱情
你听见寂静了吗
倾听海菲兹
热爱博物馆的男人
热气腾腾的岁月
盛满阳光的瓶子
温暖的旅程
下午的青春
斜阳照我如黄花
摇滚路上的碎片
一个叫小天的人
一个人的火车站
一个人的生活路线
一支烟
有鸟的城市是美丽的
月光下的兔子
大屿山秋雾
安静的安昌
芙蓉村腊月
云无心出岫
天涯游子君莫问
我遥远的丹桂房(后记)
附1 《丹桂房的日子》序海飞的散文
——赵丽宏
去年春天去浙江诸暨,认识了青年作家海飞。游诸暨的名胜五泄时,海飞陪我一起冒雨登山,看飞瀑在山石间激荡轰鸣,一起探访生长于幽谷的古楠木,听无名的鸟雀在林荫深处鸣唱。那天傍晚,他还想带我去参观一家旧家具博物馆,兴致勃勃地赶去,那里却已关门。于是我们在诸暨城里闲逛,沿着浣纱江散步,在雾雨中看小城迷离的景色。他的身份是《诸暨日报》记者,要采访我为报纸写一篇文章,所以我们在一起时,大多是他问我答。我也问有关诸暨的历史和名胜的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回答我。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个文静而富有情趣的城市青年。对于他的身世和写作状态,我一点也不了解。回来后不久,读到他为报纸写的文章,和一般记者的文字不一样,他的专访很有文采,也有见解。
如果我和海飞的交往仅此而止,那么他在我的记忆中大概不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今年春天,海飞来电话,说他有一本散文集要出版,希望我能为他写一篇序文。这几年我为别人写了不少序文,写得有点心烦。最令我头疼的是答应了作序,但读书稿时才发现作者并无才华,文章写得很平庸,如何为这样的书写序?说好话,那是言不由衷,蒙骗读者;直言不讳批评,作者一定不高兴,谁喜欢自己的书前面有一篇骂自己的文字呢?有时只能王顾左右而言他。对海飞的创作,我知之甚少,尽管对他那篇专访印象不错,也知道他写过一些小说,但他的散文写得怎么样,一点不了解。我说你把书稿寄给我看看吧。海飞说,你看情况,如果觉得不好,就不要勉强。他的口吻中没有一点豪气,依然带着几分腼腆。
海飞寄来他书稿中的一部分散文。书稿放在我的书桌上,大概有十来天,我没时间去细看。这几天,抽出一点空来,我一篇一篇读完了这些散文。我被他的文章深深打动,他的描绘和倾诉,不时使我产生共鸣。海飞的散文不仅吸引了我,还使我感到惊奇,没有想到他竟写得如此出色。他的思绪悠远而沉静,情感曲折而真挚,文字质朴而绵密,表现出很独特的个性,在年轻作家中,能写出这样的散文并不多见。
海飞的散文,写的是他最熟悉的生活,很大一部分是表达对故乡的感情,对自然的依恋。这是文学创作永恒的题材,被写了几千年,常写常新。读这些散文我方才知道海飞的身世。他是一个江南农家的孩子,放过牛,干过各种各样的农活,曾经是一个庄稼活的好手。离开农村后,他当过兵,做过工,自学成才成为报社的记者。家乡在他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文字中梦魂牵绕的,都是和家乡有关的人事景物。他的散文,把我带进了诸暨乡下一个叫做丹桂房的村子,让我认识了他家乡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他的描绘的倾诉中,我不仅看到了江南的美丽,也看见了一个土生土长的少年,腼腆,善良,富有同情心,也善于幻想,他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观察着自然,也观察着他能接解触到的每一个人。他喜欢帮别人做小工,喜欢凑热闹,也喜欢一个人冥想。他在人群里默默观察,也在大自然中独自陶醉。
海飞说“我是闻着牛粪的气味长大的,我是听着庄稼们欢唱的声音长大的。”在他的散文中,他把自己对土地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他的笔下,庄稼,花草,树,都是有感情的,海飞称呼这些自然界的生灵时,统统都用“他”、“她”和“他们”,而不用那个“它”字。在他的眼里,花草树木都像人一样,他甚至能和它们交谈。他的多彩的文字中含着淡淡的忧郁。他对大自然的细腻感受,不时使我产生共鸣。读他的散文时,我常常想起自己三十多年前在崇明岛“插队落户”时的情景,那时,我也常常在陶醉于奇妙的大自然,在天籁中淡忘了孤独和忧郁。我完全能理解他对自然的感情。
海飞自称“进城的乡下人”,写城市生活,他显得不擅长,也不热衷,而笔触只要涉及乡村,涉及自由多姿的大自然,他的灵气和柔情便如泉涌。有时候明明是在描绘城市的生活场景,他的思绪和联想却总是情不自禁地跳跃到他熟悉的乡村,飞翔到他思恋的大自然中。在超市买菜,他会对人讲述一棵白菜从播种到收割的过程,甚至在和妹妹通电话时,他也会如此联想:“我听到电话里头传来的风声,风声里是院里的枣树摇晃着的样子,风声里还有由远而近的那么多生灵的合唱,在我灵魂的深处响起。多么动听。”
海飞散文中刻画的很多故乡人物,也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读这些写人物的散文,很自然想到了他小说家的身份。他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淡淡的道来,却写出了人物的命运。他写自己的父亲和妹妹,写邻里乡亲,写把青春给了乡村的教师,写算命的瞎子,也写乡里的暴发户,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幅现代乡村的人物长卷。他的有些写人物的散文,似乎可以当短篇小说来读,譬如《泥土里的往事》、《想要飞翔的村庄》、《村庄的颜色》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和一些短篇小说的人物相比,是一点也不逊色的。不过我以为这些作品确实还是散文,因为这是海飞真实的生活经历。散文和小说的分界,便是虚构与否,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人物和故事都可以是虚构,散文则应该是作者真实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
海飞曾在一篇散文中写他对一棵树的感情,他常常一个人摸着树干,听着风吹树叶的声响,神游天地,心驰八荒。他觉得自己也像一棵树。这样的比喻,也使人产生共鸣。每个人其实都应该是一棵扎根大地的树,有属于自己的土壤,所以他的创作结出了很可观的果实。我相信,他不会满足于现有的状态,他还向往着高飞远翔,不过,任何一种方式的飞翔,还是要以自己扎根的土壤为基础和起点的。海飞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
读了海飞的散文,写下上面这些感想,能以此作为一本出色的散文集的序,为读者作一个引导,我感到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