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锦州市吉庆小学始建于1951年,现有学生3000多人,教学班40多个,教职工200多人。多年来,在“和谐育人”办学思想指导下,一直秉持“追求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把责任意识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声誉意识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创新意识作为学校发展的源泉,特色意识作为学校发展的标志,创品牌效应办特色学校。依靠全体教职工的集体智慧,团结协作、勤奋努力,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水平、校风建设逐年稳步提高。吉庆小学举办的一次大型教学研讨活动中,18名教师以不同的研究主题上了18堂课,充分体现了“三为本”的原则,即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其中,周可老师为一年级学生上的《离开妈妈的小黄鹂》一课就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活泼,体现了合作识字、自能阅读、发展口语的研究主题。这次教学研讨活动的成果就是学校坚持把教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学校领导始终认为,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好比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如果教学活动失去了教科研的指导,将失去正确的方向而变得机械短浅。针对部分教师缺乏追逐学术前沿意识的现状,吉庆小学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本校的教师资源,开展了以教师研究性学习为引领的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合并一、二年组成立了新课改教研组,举行了科任教研组的听、评课竞赛,“青蓝工程”系列活动、“走近名师”活动,还把区文教局倡导的“高效、优质课堂”作为学校的一个总的研究课题,指导教师展开具体研究。
为了使教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制定出具体可行的研究课题。学校则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引领,从不同角度确立了针对性很强的课题。如:白晓光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教学中的应用”,李静的“贴近生活教数学”,王娜的“巧妙创设情境、引发情感共鸣”,叶桂萍的“锦州地理环境的研究”等等。要求教师从备课、上课到教学花絮和课后反思都要紧紧围绕课题,使课题真正落到实处。为了切实让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学校还鼓励教师把已有的经验化成课程资源,定期召开阶段成果交流会,达到及时切磋、资源共享的目的。
教师本人理论与实践的提升,给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探求空间。一年级的张丽春教师从生活识字入手,拓展孩子的识字途径,取得了明显实效,班级孩子目前平均课外识字超过100个,大大增加了课外阅读量。周静以“让孩子学会倾听”为研究主题,经过长期训练,孩子们已真正地把课堂教学变成了倾听与交流。上学期以来,这所学校的教师有30多人次受到省、市、区的科研奖励。
曾先后获得辽宁省“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示范基地”,“交通安全学校”,“科研先进单位”,“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图书馆建设示范校”,“绿色学校”,市“功能室建设先进单位”,市“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学校”,市“课改先进单位”等荣誉。
锦州市吉庆小学
体育馆内的乒乓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