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名称】明文征明寒林锺馗[1]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明代
【作者】文征明
【规格】画幅69.6×42.5公分,诗塘22.1×42.5公分,全幅57公分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简介明文征明寒林锺馗,幅中画云林泉石,钟馗腰笏,双手拢袖,独立于水滨石际。自题云:“寒林钟馗,甲午(1534)除夕戏作。”钤印共计四方:“文徵明印、悟言室印、徵明印、徵仲。”诗塘另有乾隆甲午(1774)御题诗一则。
鉴藏宝玺 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寿。八徵耄念之宝。古希天子。太上皇帝宝。五玺全。宝笈三编。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2]
根据东晋葛洪《抱朴子》记载,林中每多魑、魅、魍、魉等辈出没。寒林既是钟馗最需用武之地,将二者相结合,发展出“寒林钟馗”的图式,乃成为必然之势。[1]
艺术赏析明代的文人画家,诸如文征明、钱谷等人笔下的钟馗,每多以笏板取代宝剑,一改昔日举剑挥舞的武官形象,遂尔演变成“文相钟馗”的典型。该幅所绘钟馗,虽然面目峥嵘,须眉间却风神俊爽,凸显出文人画家不同于寻常作手的特质。画中人物用笔极细,树木则随意挥洒,并以淡墨在寒林中烘染雾气,再与冻泉两相呼应,益觉严冬肃杀,寒气逼人,确系文征明人物画中的精品。[1]
作者简介文征明(公元1470-1559年),长洲(江苏苏州)人。初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诗文书画并佳,其画师承沈周,兼诣宋元诸家之奥妙,为明四大家之一。画家们常常把钟馗当作“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的题材。不少人就用《寒林钟馗》的题目,来刻划一种孤高不群、遗世独立的叛逆性格,文征明的创作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云林泉石之间,钟馗双手拢袖,怀揣笏板,独立于水滨石际,一幅萧散落寞的神情。古人以为,林中多魑魅魍魉出没,自是钟馗用武之地。但画中的钟馗,以笏板代替了以往的宝剑,一改舞剑叱吒的英武,以一幅“文相钟馗”渲泻着文人心中不足为外道的别样情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