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品名称】子产不毁乡校
【作品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作品体裁】历史散文
【创作年代】春秋[1]
原文郑人游于乡校⑴,以议执政⑵之善否。然明谓子产曰⑶:“何不毁乡校?”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⑷,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将行之;其所恶者,吾将改之,是吾师也,如之何毁之?吾闻忠善以损怨⑸,不闻作威以防怨⑹。岂不遽止⑺?然尤防川⑻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能救也;不如小决之使导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⑽。”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⑾。小人实不才⑿。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⒀?”
仲尼闻是语也,曰⒁:“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注释⑴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⑵执政:政事。
⑶然明:郑国大夫融蔑,然明是他的字。
⑷退而游焉:退:工作完毕后回来。游:闲逛。焉:相当于“于之”。
⑸忠善:尽力做善事。损:减少。
⑹作威;摆出威风。
⑺遽:很快,迅速。
⑻防:堵塞。川:河流。
⑼道:同“导”,疏通,引导。
⑽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
⑾信:确实,的确。可事;可以成事。
⑿小人:自己的谦称。不才:没有才能。
⒀二三:这些,这几位。
⒁仲尼:孔子的字。
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读解春秋时的乡校,使人联想到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政治。在希腊、罗马凡,自由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乡校自由地议论政治,与希腊、罗马的情形有些相似,但有一个重大差别:乡校的平民百姓虽然可以议政,却无权参政,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因此,二者有实质性的差别。
不过,考虑到中国传统等级制度之下的政治专制,能移开一个口子让老百姓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议论统治者,真是要很大的气魄和开阔的胸襟。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算得上几十年、几百年才会见到一次。
完全可以设想到老百姓议政的内容,比如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风习,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施政方针,一直到宫廷秘闻,某个官员乃至国君的私生活。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平民百姓中横挑子竖挑眼、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的。目中都有相对公平的衡量尺度,他们眼睛盯住的是统治者的施政实绩,而不是统治者的夸夸其谈。
可以打个比方,老百姓的评论,是统治者所作所为的无情的镜子。统治者可以用高压手段迫使百姓保持沉默,却无法使人们不在心里估价,无法左右人心的向背。所以,沉默并不意味著顺从;相反,沉默中蕴含著可怕的力量。[2]
相关人物子产(?~公元前522)春秋时政治家。名侨。郑州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人。他郑穆公的孙子,公子发子国的儿子。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孟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