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渴了》: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图书简介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
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
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格
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肖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
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
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
…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
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
品介绍,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
规律,题材广泛、手法各异,令人在尽情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更令人在各
种不同的思想境界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启迪,从而领会人生的真谛。
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
擎理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
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
品的字里行间。这套丛书所承载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
一套丛书,为我们竖起了一座20世纪的文学丰碑。
版权信息作者:[法]阿纳托尔·法朗士
译者:李斯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页码:116页
出版时间:2006年10月
ISBN:7538721576
作者简介阿纳托尔·法朗士(Anatole France,1844-1924)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本名蒂波,“法朗士”是他父亲法朗索瓦的缩写,又因他爱祖国法兰西,帮以祖国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笔名。其父经营一家书店,少年时的法朗士经常替父亲编写书目、图书简介等,置身于书海之中。
187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金色诗篇》,尔后以写文学批评文章成名;1881年出版《波纳尔之罪》,在文坛上声名大噪。以后他写了一系列的历史题材小说,如《苔依丝》(1890)、《鹅掌女王烤肉店》(1893)、《企鹅岛》(1908)、《诸神渴了》(1912)等长篇小说。其中《诸神渴了》被称作是“情节很戏剧他的一部杰作”(颁奖辞)。此外,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克兰比尔》(1901)、长篇小说《在白石上》(1904)、《天使的反叛》(1914),其间还有长篇四部曲《当代史话》(1896-1901)。由于受法国唯心主义历史学家列南的“人类永远也不能接近真理”的影响,这些作品均流露出历史循环论、社会改造徒劳无益论的悲观情绪,但更多的是充满对社会丑恶的嘲讽和抨击。1896年末,他成为法兰西学院的会员。
1894年德雷福斯事件发生后,法朗士的政治态度开始左倾,与左拉一起参加了为德雷福斯伸张正义的斗争。俄国革命期间,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成为法国社会党成员,赢得左翼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敬仰,1921年参加法国共产党。
法朗士65年创作的杰出成就,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文坛宗师”,他那“博学、富于幻想,清澈迷人的风格,还有他融合讽刺和热情所产生的神奇效果”(颁奖词)以及他创作的众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等,为作家在国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声望。1921年,为了“表彰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其特点是高贵的风格、深厚的人类屿、优雅和真正高卢人的气质”,法朗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24年法朗士逝世,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葬。
精彩书摘上午九点,艾瓦里士特在卢森堡公园约会,在板凳上等他的爱洛娣。
自从交换了爱的誓言以后,一个月来他们每天都见面,在“画家之爱”
或者提雍维尔广场的工作间,很是热烈,但有时在态度上仍嫌保留,原因是
他那位庄重而有道德素养的情人,是位有神主义者,又是个好公民,他虽然
准备视情形而定,在天主或法律之前与他的情妇结合,但他只愿意在光天化
曰之下公开地举行。爱洛娣承认这项决定值得钦佩,她一方面对这项从各方
面看来都不可能的婚姻感到失望,另一方面她又拒绝破坏社会的成规,因此
内心斟酌着一项结合的方式,经由保密,就可能不会招致诟病,直到某一日
他们可以受到尊敬。她暗忖有朝一日要克服他那太过自爱的情人的顾忌,她
不愿延宕向他做必要的坦白的时间,所以要求他到撒斯瑞修道院附近,这座
荒寂的公园会晤。
她以温柔而又直率的神气看着他,握着他的手,让他坐在身旁,并诚恳
地向他说:
“我太尊重你,所以不能对你隐瞒任何事,艾瓦里士特,我自信能配得
上你,但假如我不向你说出一切,我就不配和你在一起。请听我倾诉,替我
裁断,我没有卑鄙或者自私的行为而需要自责。我软弱并且轻信人言。但不
要忘了我所处的困难环境,朋友,你是知道的,我已没有母亲,我父亲年岁
不大,只顾自己游玩而不关心我,我敏感……天生具有一颗温和的心,一颗
慷慨的灵魂。纵然它未拒绝给我一项坚定和健康的判断力,但在我的内心里
感性仍胜过理性。唉!即使在今天,艾瓦里士特,它俩仍不能同意我,将我
的身体和灵魂永远地交付给你!”
她表白地既坚定又有分寸,措辞是事先准备好的,很久以前她已决定做
此表白,因为她为人诚实,喜欢仿效卢梭,也因为她很理智地思量过:“艾
瓦里士特总有一天会知道,这种不为我个人独有的秘密,最好是坦诚地向他
告白早晚会知道的事。自动自发的坦诚当是值得赞扬,否则届时将会很尴尬
。”她那柔和又服膺天性的趋向,她没有太多犯罪感,因此这项坦白不算太
困难,而且她不打算说得太多,够需要就好啦。
“噢!”她叹息地说,“亲爱的,在我孤独、沮丧的时候你为何不来?
……”
加莫林完全按照字面的意义了解爱洛娣,要他做她的裁判,由于天赋也
由于文学的修养,对家庭的司法他很熟练,因为准备接受爱洛娣的坦白。她
在犹豫,他示意继续讲下去。她说:“一个年轻人,有缺点也有优点,但他
显露出来的只是后者。他认为我还算迷人,于是不断的关注我,这种恒心,
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令人惊讶的,他正在壮年,充满着魅力,和一些可爱的女
士来往,她们也不掩饰对他的崇拜。既非他英俊的外表和聪明吸引住我……
而是他懂得如何示爱和感动我,我想他真的爱我。他温存、诚恳,我只要求
他对我誓不相忘的心,但他却偏偏是个善变的人……我只能责备自己,那是
我的错,而不是他的错,我不怨他,因为他对我已成为一个十足的陌生人。
噢,艾瓦里士特,我向你发誓,他对于我已如同一个完全不存在的人。”
她停住了口,加莫林不做任何回答,两臂交叉在胸前,他的目光呆滞而
忧郁。他同时在想他的情人和他的妹妹茱莉。茱莉也是听了她情人的甜言蜜
语,但与这可怜的爱洛娣甚为不同。她被人诱拐走,不是情感的原因,而是
为了远离家人,以及寻找奢侈和快乐。以他的严格立场,他曾严责过他妹妹
,因此他也偏向责备他的情人。
爱洛娣用甜蜜的嗓音继续说:
“我深浸在哲学思想?,我想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我的不幸是遇到一
个未经过训练和教育洗礼的情人,而社会的偏见、贪婪、自私、虚伪的荣誉
,竟变成他的自私和诡计。”
这些经过设计的措词产生了预期的效果,加莫林的眼光软化了。他问道
:
“勾引你的是谁?我认识他吗?”
“你不认识。”
“告诉我他的名字。”
她早就料到有此一问,但她无意让他满足。
她说出理由:
“饶了我吧,求求你,对你和对我,我已经说得太多了。”
由于他的坚持,她又说:
“为着我们神圣的爱情,我不会告诉你任何确定的名字,我不要使你嫉
妒着魔,我不要在你我之间布置一道阴影,我不会将我所忘却的人再介绍给
你。”
加莫林逼迫她交出勾引者的姓名。他顽固地使用这个字眼,因为他怀疑
爱洛娣是被勾引、被骗、被利用的。他甚至没有想到其他可能的情形,他绝
不会想到她是为满足欲望、不可抗拒的欲望,而顺从血肉的怂恿,他不会想
到这个可爱而又娇嫩的东西,这个美丽的受害者会自动奉献,为满足自己的
才干,他断定事情的发生一定是她因暴力或诡计,而坠入各方布置的陷阱,
他向她提出的问题所用的字眼,有分寸而且精确。他紧迫又令人困窘地问她
如何结识那人,时间长或短,平静或不安,并且是如何断绝的。以不断地重
复询问那人用何种方法勾引她,好像那人使用的方法必然是怪异和耸人听闻
的。这些问题都无结果,她以一种甜蜜而哀求的顽固保持缄默。嘴紧闭着,
眼睛含着泪。然而当艾瓦里士特间她那人现在何处时,她回答道:
“他已离开王国了。”
很快的又补充道:
“……法国。”
“一个移民!”加莫林大声地吼。
她看着他,一语不发,但已安了心,同时难过地看见他替自己创造了一
种合乎他本人政治欲望的真理。差点他的嫉妒就无由地传染上一层雅各宾党
派的色彩。
其实,爱洛娣的情人是名店员,一个很标致的男孩,不算太坏的街头小
混混,她曾崇拜过他,想念过这人,三年后他在她的心中还是温暖的,他专
门追求富有和年长的妇女,他离开爱洛娣投向一位更有经验并付给他报酬的
女人,在他被法规系统摒弃之前进入了巴黎市政府。他现在是名龙骑兵和一
位旧贵族妇人的面首。
“一名贵族!一名移民!”加莫林重复地说,她不想让他知道实情,从
不希望他了解全部的事实。“他却无耻地抛弃了你。”
她低下头。他把她搂在怀里。
“腐败的君主制度下,亲爱的受害人,我的爱会替你报复这败类,愿上
天让我遇到他,我会找出他的。”
她转过头去,这同时,既伤感、微笑又失望,她真希望他在爱情方面能
更聪明、更顺乎自然、更放得开些。他不会很快地宽怀,因为他有种冷静的
幻想力,而她方才向他倾诉的,在他心中根本唤不起任何欲望的想象,总之
她的魅力在他来说,只是道德的或老是社会上某一面的真实。
他们站了起来,沿着公园绿道走着,他告诉她因为她受了苦,他更爱她
了,爱洛娣并没奢望如此。他仍然是他,她爱着他,也欣赏在他心中闪耀的
艺术天才。
走出了卢森堡公园,他们在平等街和国家剧院四周遇到成群的人,这并
不稀奇,几日来在最爱国的一周,城内发生大骚动,有人揭发奥尔良派及伯
力索的同谋,据说他们串通要毁灭巴黎并屠杀共和派人士,不久前加莫林本
人亦曾签署过,要求驱逐21人的请愿书。
快通过连接的剧院和隔邻房屋的拱廊时,他们必须通过一群穿卡曼纽夹
克的公民,他们在听一个站在走廊上面的年轻军人演讲,他英俊得像普拉西
的爱神,戴着豹皮的帽盔,这名可爱的军人指控着人民之友的懒惰。他说:
“马拉!你睡着了,而联盟分子正在替我们铸造脚链!”
爱洛娣困难地眨了眨眼向他说:
“我们走吧,艾瓦里士特!”
她说群众令她感到害怕,她担心自己在拥挤中昏倒?
在国家剧院前的广场上他俩分手了,彼此保证永远相爱。
创作背景《诸神渴了》以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书名原是丹东派份子德木南在1794年2月3日《老考德利埃》终刊号的一篇文章中引用墨西哥王蒙德佐玛的话。意即:大量流血在所难。因为蒙德佐玛以活人祭神,摆在牺牲的桌子上终年人血不干。它象征着法国大革命中的流血与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