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蕴珊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秦蕴珊男,著名海洋地质学家, 1933年6月出生,山东省莱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6 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 , 国际第四纪海岸线分会东亚地区副主席 ,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国际黄海研究协会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秦蕴珊教授是我国海洋沉积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47年间,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渤海地质》、《东海地质》和《黄海地质》等专著多部。 1988 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有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国家经委专业科技成果奖、山东省科技大会奖等。

主要成就:创建和发展了我国海洋沉积学研究, 不但从宏观上阐明了沉积物分布的空间格局,而且划分出两种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的内陆架和外陆架沉积,在我国最早提出和建立了中国大陆架的沉积模式,并编绘了第一幅较完整的中国海陆架沉积类型分布图;提出了中国陆架的“泛大陆阶段”、“青年期陆架”、“壮年期陆架”和“现代陆架”等四个不同的演化发展阶段;率先阐明了黄河物质在黄、渤海的扩散范围与强度,发现了南黄海海底黄土的存在, 阐明海底黄土沉积都是末次冰期时近源风成的产物 ; 发现 并 研究了菲律宾深海区的 “ 类黄土 ” 陆源沉积 ,及 风成性质 ,其研究 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对冲绳海槽的浊流沉积及岩浆活动的研究,为冲绳海槽沉积作用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开展的我国海底灾害地质学和海底古河道、埋藏沙丘的研究,为海上石油平台的选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近年来,他密切关注国家战略需求,为我国大陆架的划界提供战略咨询和科学依据。为我国海洋地质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