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何谓浙大之“求是”?
“求是”是浙大校训,是竺可桢老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确立的。
1935年8月,竺可桢发表题为《利害与是非》的讲演,他指出,中国近30年来提倡“科学救国”,但只看重西方科学带来的物质文明,却没有培养适合科学生长的“科学精神”。他说“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
竺可桢在受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的第一天,在与全校师生见面发表题为《大学教育之重要方针》就职演说时,就提出大学教师对大学学风、校风建设和人才培养重要性的精辟见解,他说:“一个学校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的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
1936年9月18日的演讲中,竺可桢便十分赞赏浙大所特有的自求是书院以来一脉相承的朴实严谨的传统学风,并把它概括为"诚"、"勤"两个字,称浙大"学生不浮夸,做事很勤恳,在社会上声誉亦很好。
“关于诸同学的学业指导和人格训练的各方面,个人虽还有许多意见,可是匆促之间,不能充分讲明。不过有一点在此刻不能不一提的,就是希望诸君能运用自己的思想。我们受高等教育的人,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然后在学时才不致害己累人,出而立身处世方能不负所学。大学所施的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授现成的知识,而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揭示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者有自动求智和不断研究的能力。大学生不应仍如中学生时代之头脑比较简单,或者常赖被动的指示,而必须注意其精神的修养,俾能对于一切事物有精细的观察,慎重的考虑,自动的取舍之能力。我们固不肯为传统的不合理的习惯所拘束,尤不应被一时情感所冲动,被社会不健全潮流所转移,或者受少数人的利用。今后赖许多教授的指导和人格感化,希望诸位更能善于运用自己的思想,不肯作轻率浮动的行为。十年二十年以后的诸君,都可成社会的中坚分子,而中国今后是最需要头脑清楚善用思想的人物。
总之,我希望诸位同学要深切体念在今日中国受高等教育者的稀少,因此益自觉其所负使命的重大,努力于学业、道德、体格各方面的修养,而尤须具缜密深沉的思考习惯。一个学校的健全发展,自然有赖教授校长之领导有方,同时尤需要全体学生有深切的自觉与实际的努力。”
1938年11月1日,浙大西迁广西宜山时,竺可桢又作《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讲演。决定通过校务会提出以"求是"作为浙大校训。这是溯源得之,浙大的前身叫“求是书院”,取自王阳明的“君子之学,唯求其是”,因此,“求是”校训的第一层涵义就是继承和发扬自己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另一方面 "求是" 的英文是Faith of Truth,和哈佛大学的校训(拉丁文Veritas)"不约而同",要洞察中国的现状,发扬“求是”的精神,才能拯救和发展国家。 竺可桢尖锐地批评一般知识分子往往只顾利害,不顾是非,这完全与阳明先生的'致知'和本校校训'求是'的精神相背谬的。"
在1939年2月4日,竺可桢对新生作了题为《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
竺指出,“浙江大学本在杭州,他的前身最早是求是书院,民国纪元前十五年(1897年,即光绪二十三年)成立,中经学制更变,改名为浙江大学堂、浙江高等学堂。……所以浙大从求是书院时代起到现在可说已经有了43年的历史。到如今'求是'已定为我们的校训。何谓求是?英文是Faith of Truth。美国最老的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亦意为求是,可谓不约而同。”
“中世纪欧洲尚属神权时代,迷信一切事物为上帝所造,当时意大利的布鲁诺(Bruno)倡议地球绕太阳而被烧死于十字架;物理学家伽利略(Galileo)以将近古稀之年,亦下狱,……但教会与国王淫威虽能生杀予夺,而不能减灭先知先觉的求是之心。……当时一般尚信人类是上帝所创造,而主张进化论的达尔文(Darwin)、赫胥黎(Huxley)等为举世所唾骂,但是他们有那不屈不挠的'求是'精神,卒能得最后胜利。”
“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深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
“以上是讲到浙大校训“求是”的精神,这是我们所悬鹄的,应视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其次就要讲诸位到本校来的使命。......在这国家经费困难的时候,还要费数百万一年的经费来培植大学的学生,这决不仅仅为了想让你们得到一点专门学识,毕业以后可以自立谋生而已。而且现在战场上要的是青年生力军,不叫你们到前线去,在枪林弹雨中过日子,而让你们在后方,虽则各大学的设备不能和平时那样舒服,但是你们无论如何,总得有三餐白饭,八小时的睡眠,和前线的将士们不能比拟。......国家既如此优待诸君,诸君决不能妄自菲薄,忽视所以报国之道。国家给你们的使命,就是希望你们每个人学成以后将来能在社会服务,做各界的领袖分子,使我国能建设起来成为世界第一等强国,日本或是旁的国家再也不敢侵略我们。诸位,你们不要自暴自弃说负不起这样重任。因为国家用这许多钱,不派你们上前线而在后方读书,若不把这种重大责任担负起来,你们怎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前方拼命的将士?
我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了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深思远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这几点是做领袖所不可缺乏的条件。”
要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凭自己之良心,甘冒不韪","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以使"真理卒以大明"。“中国的往史,不乏这样例子,最近的就是中山先生,……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实行革命,这革命精神,正是源于求是的精神。”
“君子盖有举世非之而不顾,千百世非之而不顾者,亦求其是而已矣,岂以一时之毁誉而动其心哉,此为我校求是精神之精义。”
“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切记:异日逢有作弊机会,是否能涅而不淄,磨而不磷,此乃现代教育试金石也”。
1941年初,竺可桢校长为浙大出版的《思想与时代》杂志撰写了《科学之方法与精神》的论文。竺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再次阐述:“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1)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2.《求是》杂志《求是》杂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刊物

求是杂志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担负着全面系统地宣传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全面系统地宣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整准确地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促进党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任务,是党中央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党在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
求是杂志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牢牢把握正确理论导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贯彻落实“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总要求,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党中央非常重视、关心和支持求是杂志社的工作。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央各部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领导同志经常在《求是》上发表文章,对于保证求是杂志的理论性、指导性、权威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99年11月25日,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求是杂志社工作汇报,为求是杂志确定了“坚持政治家办刊原则,高举旗帜,贴近实际,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办刊方针。求是杂志社认真贯彻党中央的要求,不断推进各项工作发展。
坚持全党办刊是求是杂志发展的根本途径。经党中央批准,求是杂志社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解放军总政治部建立了联络员制度。同时,还有一支活跃在全国各地的第一读者队伍和评刊队伍。求是杂志社的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思想理论界的大力支持。各级党政领导同志和思想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也经常在《求是》上发表文章。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全党的关心和支持下,求是杂志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努力改进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工作,大力改进文风,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热情鼓励。
求是杂志社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现任社长李宝善,总编辑张晓林。求是杂志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编辑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编辑队伍中多数同志具有高级职称。此外,还有比较齐全的图书资料等服务设施。现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政治编辑部、经济编辑部、文化编辑部、科教编辑部、国际编辑部、评论部、红旗文稿编辑部、发行出版部、人事部、机关党委、纪委、财务部;下设红旗出版社、红旗画刊社、小康杂志社、事业服务中心、求是影视中心、求是南方记者站。
求是杂志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广大宣传思想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党员。求是杂志现设栏目有:要文要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党的建设、求是笔谈、经济改革与发展、文化视野、科教天地、世界风云透视、调查与研究、观察与思考、红旗论坛、中心组学习园地、民主与法制、国防与军队建设、探索与争鸣、基层之声、党员信箱、生活与哲学、读书、绿野、来稿摘编等。
求是杂志为半月刊。每月1日、16日出版。4个印张,64个页码,大16开本,每册定价5.8元。目前国内发行量达120多万册,在国外发行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设有15个印点,利用卫星和网络技术传版印刷,能及时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要。
词语“求是”“求”追求、探究;“是”,真也。(《说文》)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求是”在这里,即指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活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党一向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今天,做人、做学问、做事情求真求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学校整体,还是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只有求真求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