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境内人口1949年为52.42万人。建县后作过3次人口普查,1953年普查结果为53.14万人,1965年为59.94万人, 1982年为77.04万人。1985年全县人口为78.02万人。解放后36年间,平均年增7 110人,年均递增率为11.1‰。其中1962年,人口出生数剧增,这一年出生率高达38.71‰,为全县出生率的极值 年。1973年后,人口发展逐步纳入计划,将人口规划随同国民经济计划下达各区镇,层层落实人口规划,至1985年12年间,平均递增率为7.59‰,自然增长率为6.2‰。
境内人口主要为汉族,1982年全县共77.04万人,少数民族有回、藏、苗、壮、朝鲜、满、土家、哈尼、傣、水族共102人。
1985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96 262万元,比1978年增加61 045万元,比1949年增加92 707万元。国民收入为45 729万元,比1978年增加28 380万元,比1957年增加41 572万元。国民生产总值为49 082万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为26 742万元,比1978年增加15 320万元,比1949年增加25 026万元。
境内经济建设素以农业为重点,长期执行“以粮为纲,粮棉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粮棉生产取得显著成绩。但是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未能彻底摆脱贫困。1979年后,全面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改革农业内部结构,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挥新洲的地方优势,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工业和各行各业。1978~1985年,国民经济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和稳健发展。
自然地理地质县境地质受到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因后期构造与沉积物破坏和掩盖,故表面简单,境内地层出露不全。县境大地构造位于秦岭褶皱系东段桐柏、大别中间隆起地带南缘,南部与下扬子台坳接壤。直至中新生代,始形成以北东向断陷盆地占主体的构造格局。
褶皱主要表现在老地层中,近期亦有显示。境内但店复式背斜,呈北西南东向,由黄冈西部伸入黄林至柳河之间;塔尔岗向斜,分布在凤凰和李集北部,后斜主体在红安县内。境内有两断裂,襄樊一广济大断裂经阳逻、双柳一带;麻城一团风大断裂经道观河、旧街一带。后者近期仍有活动,为地震之源。断陷盆地分布在徐古、辛冲、三店、新洲、汪集、仓埠、阳逻、双柳等地,呈北东向延伸,楔形。地貌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状如一叶风荷。东北为低山丘陵区,中部为垄岗平原区,西南为湖区和长江带形冲积平原。海拔多在20~300米之间。最高点是将军山,海拔675米;最低点是武湖二垦区段家岗农场,海拔15.2米。举水、倒水、沙河3条河流纵贯全县,楼寨、叶顾、长岭、仓阳4条长岗分列三河两岸,涨渡湖、武湖两大湖泊,布于县境西南。低山丘陵区占53.44%,半原湖区占46.56%。山脉境内山岗均系大别山余脉,绵亘于东北边境。海拔300米以上的山有3座,将军山面积10.7平方公里,长岗山面积5平方公里,艾家山面积7平方公里,均系东西走向;海拔100~300米之间的山丘有汉子山、杨家山、大悟山、城楼寨、刁楼寨、石屋山、刘家山等。水系县境有长江、举水、倒水、沙河和街埠河纵贯全县。长江自西向东,经黄陂县至沙口入境,于大埠街出境,境内江段流程43公里。
举水源于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交界的风波泐山,自麻城南部入境,境内流程62.9公里,汇支流2条,于鹅公颈注入长江。
倒水源于河南庆儿寺,经新县至红安南部入境,境内流程43公里,原注涨渡湖,1.970年人工开河引流至龙口入长江,境内新开河道14.5公里。
沙河源于麻城接天山,至沙河街入境,于白塔河入举水。沙河水系复杂,河道弯曲,泥沙淤塞极为严重。解放后治理的沙河,境内流程37公里,流域面积境内441平方公里。沙河支流左岸108条,右岸98条,主要为道观河。土壤境内土壤有4个土类、10个亚类、35个土属、235个土种、123个变种。
县东北低山丘陵区。成土母质以花岗片麻岩为主,杂有少数基性岩母质。其土壤类型为沙泥土,岗顶为麻骨土,质地偏酸、沙性,土层瘠薄。除部分能种麦类、杂粮外,宜于发展林特业。
中部平岗区。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粘土、红色沙岩、石英片岩、少数紫色砂岩,发育的土壤为黄土、赤砂泥土、砖砂泥土和紫灰 色土。土层深厚,质地较粗,通透性一般,为粮棉产区。
河间冲积平原。其土壤为无石灰性潮土,质地酸性,能返潮,通透性好,为主要产棉区。
低洼湖区。土质偏粘,有机质含量中等偏高,为棉麦产区。
西南部滨江平原。土壤发育于长江冲积母质,为灰潮土,具石灰性反映,多为沙质,有机质与速效养分含量低,为棉、麦、花 生、西瓜产区。气候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据县气象部门资料记载: 1959~1985年,年平均气温各区差别不大,城关、李集为16.3℃,阳逻为16.6℃。极端最高气温为40.8lC(1960年8月30日),极 端最低气温为一14.3℃(1969年1月31日)。年平均霜期为115 天,最早初霜日为10月24日(1968年),最晚终霜日为4月14日(198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 172.3毫米,最多年为2 262毫米(1954年),最少年为762.9毫米(1976年)。年均降雨日为122.8天,最多的为141天,最少的为100天。年雨量按季节分布:春季占31%,夏季占41%,秋季占19%,冬季只9%。年平均蒸发量为1 525.4毫米,最多为1 774.9毫米(1966年),最少为1 299.3毫米(1980年)。年平均降雪日为7天,最多年为14天(1974年),最少年仅1天(1971年)。最早初雪日为10月27日(1978年),最晚终雪日为4月7日(1963年)。年平均日照2 071.3小时,占可照时数的45%。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最多风向为北风,平均频率为24%,平均风速为2.8米/秒。
境内灾害性天气,受季风区气候的制约,洪涝、干旱、春霉、秋寒、大风、冰雹均有出现。据气象部门资料记载:从元至正十年(1350年)至1985年的635年间,共发生水旱灾害170次,平均3.7年一次,其中水灾92次,约7年一次;旱灾78次,约8年一次,水灾多于旱灾。近百年以来,则是旱灾多于水灾,多水期趋少。
1951年以来,县内发生几次重大的自然灾害。1954年夏季,霪雨连绵,长江水位与湖水持平,堤防溃决,淹没农田46.9万亩,受灾8.4万户,灾民83.4万人,倒塌房屋7万间。1969年7月,连降大、暴雨10天,沙河溃口。1969年和1978年均遭百日大旱。1976~1982年部分地区遭受风、雹灾害,小涝小旱,年年发生。
资源金属矿有铁、磁铁、锰、黑钨、沙金等,分布在徐古、柳河和旧街等地,品位较低。其中沙金矿分布在金台镇和余集、施岗、毕铺、武湖等乡的古河床滞留砾石层中,是河流沉积的黄金资源,在淘金山一带,每立方米含金约0.1~O.2克,其储量约500~800公斤。
非金属矿有磷灰石、大理石、石膏、石棉、石英砂、黄沙等。其中磷灰石、石膏、石棉等分布在徐古、旧街、打石河、凤凰、刘溪等地,储量少、品位低;大理石、石英砂、红砂、黄沙和麻石等分布在仓阳岗、楼寨岗和举水、倒水、沙河的河床,储量极丰,是冶炼、铸造和建筑的原材料。
境内生物资源较丰富,野生植物有种子植物、草本、竹类、蕨类、藻类、真菌和藏卵植物等;野生动物爬行类有蝮蛇、五步蛇、乌梢蛇、眼镜蛇、银环蛇、龟、鳖、扬子鳄、螃蟹等;哺乳类野生动物有刺猬、豪猪、狼、狐、貉、穿山甲、狗獾、沙獾、豹猫、果子狸、水獭、江豚、自鳍豚等;鱼类有21科、74种,为农、林、牧、副、渔和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厚条件。仅作为能源的有农作物禾秆约1.5亿余公斤;还有水生植物和陆地杂草、树叶,以及人畜粪便,均可利用。至1985年,全县共建沼气池4 926口,建成多个沼气能源村,年产沼气94.53万立方米,平均使用率在80%以上。
水资源地表径流量常年平均为7.22亿立方米,地下储水量为4.4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900立方米。由于地势平缓,水能资源蕴藏量仅1.37万千瓦。到1985年,已开发利用占总蕴藏量的31.9%
历史沿革建置沿革夏商乃荆州之域。周为邾国;后楚灭邾,名邾城;秦为邾邑,属南郡;汉为邾县(倒水河以西部分地区属西陵县),三国、两晋沿之。南北朝刘宋改称南安县,南齐改为齐安县,隶齐安郡,北齐沿之。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齐安改名黄冈县,隶黄州,县治、州治均在今新洲县城。唐中和五年(885年),将县治、州治移至今黄州镇,县、州名未变。当时,为区别州治所在,将原州治称为旧州,后从俗呼为新洲。此后,历代沿之。1951年6月21日,从黄冈县析出徐古、旧街、新洲、三店、李集、汪集、仓埠、阳逻等8个区和淋山河区的一部,建立新洲县。改新洲镇为城关镇,为县人民政府驻地。新洲县隶属湖北省黄冈专署。1983年8月19日,划属武汉市。
1998年9月,撤销新洲县设立武汉市新洲区。以原新洲县的行政区域为新洲区的行政区域。
行政区划1948年,黄冈县共37个乡、镇,其中属今新洲县的有:夏河、潘河、三嘉、举东、举西、举南、举北、古道、孔埠、李集、石屋、西安、金毕、毛集、广安、同仁、新洲、仓埠、阳逻、刘集等。1949年黄冈县解放后,成立11个区人民政府,其中属今新洲县的有第七、八、九、十、十一区的全部和第一区的部分村。
1951年7月1日建县时,划为新洲、旧街、徐古、潘塘、三店、张店、辛冲、汪集、李集、仓埠、金台、阳逻等12个区,城关、阳逻、仓埠三个县属镇,161个乡(镇)。1975年划为20个人民公社。1984年改设12个区、3个县属镇、2个国营农场。
1985年全县划为两个区(新洲、仓埠)、15个镇(城关、仓埠、阳逻、徐古、潘塘、旧街、辛冲、三店、凤凰、李集、汪集、 孔埠、新集、大埠、双柳)、两个国营农场(涨渡湖、龙王嘴)。
2009年新洲区辖邾城街道、双柳街道、阳逻街道、汪集街道、旧街街道、李集街道、涨渡湖街道、潘塘街道 、三店街道 、仓埠街道 、徐古镇 、辛冲镇、凤凰镇 、阳逻开发区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
新洲区政府驻邾城街道。
农业经济1949年耕地面积为87.6万亩,其中水田53.89万亩,旱地33.8万亩。由于历年兴修水利、修筑公路、扩建城镇和新建住宅,占用耕地8.54万亩。到1985年底,耕地面积减为77.14万亩,其中水田44.62万亩,旱地32.52万亩,人平耕地1.06亩。
1985年粮食总产量达39.09万吨,为1949年的5.06倍;人均占有粮501公斤,为1949年的3.4倍.;棉花产量达2.45万余吨,为1949年的10.05倍;油料产量达1.02万余吨,为1949年的1.52倍;农业总产值达3.02亿元,为1949年的4.65倍,其中种植业产值占80.3 %、渔业占3.61%、畜牧业占12.72%、林、业占0.83%、副业占2.54%;农民平均收入447元,为1949年的10倍以上。种植1949年按分设新洲县的区域统计,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1.1万亩,亩均产103.5公斤;棉花21.2万亩,亩均严皮棉11.5公斤;油料作物8.2万亩,亩均产82公斤。种植业总产佰为5 646万元,农业人口人平产值112.4元。
全县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是水旱各半,粮棉生产安排矛盾突出,只得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949~1985年,根食产量年均增长4.61%,皮棉年均增长6.62%,油料年均增长1.18%。60年代初,由缺粮县变为余粮县。1965年棉花单产居全国首位,曾作为科学植棉和棉、麦双高产典型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展览。1985年种植业总产值达2.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80。3%,为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2.76 %。从1971年起,全县每年人均产粮400~450公斤,1984~1985年连续人均产粮500公斤以上。
县内种植业的传统耕作制度。水田为一年一熟制,其种植主要方式是“冬闲一中稻”和少数“绿肥一中稻”;二熟制面积占16%,其种植方式以“中稻一油菜”为主,“中稻一麦类”次之,早晚稻连作,仅限于滨湖区,为数极少;三熟制面积只占2 %,其种植方式为“中稻一秧荪(泥豆)一油菜”或“中稻一荞麦(萝卜)一麦类”。旱地主要为夏秋两熟制,其中夏熟小麦占旱地面积70%,其余为大麦、豌豆、蚕豆和油菜;秋熟棉花占60%,其余为花生、芝麻、黄豆、红苕、烟叶和杂粮。
从1956年开始推行单季改双季、籼稻改粳稻。到1971年,形成以“肥一稻一稻”为主,“冬闲一稻一稻”、“麦一稻一稻”、“麦一稻”、“稻一杂(泥豆、荞麦)”等多种复种方式并存的水田耕作制,水田复种指数由118%提高到186.7%。1978年以后,经过几年的总结调整,1985年水田复种指数为239.4%。其中三熟制面积14.53万亩,占水田面积32.56%;二熟制25.32万亩,占56.73%;一熟制4.14万亩,占9.28%。
旱地以夏秋两熟为主,秋季种麦类、豆类和油菜,夏季种棉花、花生和杂粮等。1953年开始以追求粮棉双高产,不断扩大棉麦两熟面积。1965年,棉花面积27.24万亩,其中小麦茬24.5万亩,亩均产小麦133.5公斤、皮棉76.5公斤,成为全国棉麦两熟双高产县。1966年棉麦两熟突破30万亩,直到1970年,一直稳定在30万亩以上。长期棉麦连作,导致地力下降,影响产量。1982年,经过农业区划,调整为以两熟为主,兼有一熟和两熟。1985年,两熟面积33.5万亩,占旱地面积97.46%。其作物茬口安排是:“小麦~棉花”面积占72.78%,“大麦一棉花”面积5.05%,“蚕豆一棉花”占1.46%,“油菜一棉花”占O.95%。此外,“麦一豆”、“麦一苕”、“麦一芝麻”、“麦一花生”、“麦一西瓜”等面积占19.76%。三熟面积3 900亩,占旱地面积的1.13%,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其复种方式为“麦(豆)一杂豆一苕”。一熟面积3 100亩,占旱地面积的0.8 %,为麦后休闲或秋后休闲地。 林业 解放初,有宜林地16.7万亩,成片林3.86万亩,主要分布在旧街、徐古、新集、道观、凤凰、李集、阳逻等地。
1951年实行“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森林”的方针。1960年3月,新建国营将军山林场,发展社队林场385个,经营面积10.9万亩,其中有林面积9.1万亩。有区镇林业站20个,有县林科所、苗圃各1个。
1979年以后,全面推广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联产生产责任制,林业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成批涌现。到1985年止,全县有将军山等国营林场4个,有集体林场244个,有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177个,共经营面积11.6万亩。连同平原、湖区的成片造林,森林保存面积为16.4万亩,计用材林13.1万亩、经济林2.5万亩、其他0.8万亩。加上四旁植树603万多株,农田林网共2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1 %。县林科所“立体林业结构综合技术项目”试验成功,经林业部审批,同意在平湖区大力推广。具体分林农型(幼林期在林间种黄豆、花生、棉花、油菜、小麦等)、林苗型(在林下育苗)、林菌型(利用林内荫蔽、湿度大的特点,生产苹菇、凤尾菇、草菇等)、林鱼型(根据池杉耐水湿的特点,在林下养鱼)和林种型(根据池杉生长快、结实早的特点,实行速生丰产林与母树林兼营)等5种类型。池杉种籽经省林木种子公司鉴定,质量达一级标准,远销本省及上海、江苏、浙江等8个省市。
全县引进国外树种有意杨、湿地松、火炬松等5个品种。1984年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新洲县为全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先进县。1985年新洲县被评为武汉市绿化红旗单位。饲养业饲养品种畜类有猪、牛、羊、兔等,禽类有鸡、鸭、鸽、鹅等,近年来部分养鸡场开始饲养鹌鹑。改革开放后,畜牧业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开始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生产方面转化。到198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41.63万头。其中存栏24.69万头,出栏16.94万头,出栏率为78.4 9/5,高于全国出栏率水平。全县存栏耕牛3.38万头,水牛为滨湖水牛,黄牛称黄陂黄牛,均为役用优良品种。养羊659万只,养兔4.62万只,养蜂O.72万群。畜牧业专业户788户。畜牧业产值3 83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72%。渔业境内渔业资源丰富,江河可捕捞天然鱼类,湖泊塘堰宜鱼类养殖,可养水面积16.24万亩,占全县水域面积的48.39 %。有鱼类21科、74种,主要经济鱼类有20余种,其中银鱼、鳜鱼、团头鲂为名贵鱼类。1949年,新洲地带渔业生产者有4 108户、渔船1 537只、绠网242部;鱼苗产量9 070万尾、成鱼产量170万公斤。
1957年渔业生产大发展,下水绠网1 184部,鱼苗产量5.4亿尾,成鱼产量300万公斤以上,比1949年增长76.4 %;1968~1970年,年均鱼产量在300万公斤左右,并兴建区乡集体渔场20个、农场水产队2个、水库渔场3个、国营渔场3个。在长江捕捞的阳逻、街埠水产队各有一艘小轮船为生产服务。1971~1978年,由于围湖造田,填塘扩耕,养殖水面缩小,生产量年均只在250万公斤左右。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水域经营权明确划分,实行国家、集体、个体的多渠道渔业发展体制,推行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渔业专业户、重点户大量涌现。湖区有计划地退田还湖,渔场开挖精养鱼池,农村养鱼户、联合体积极修整承包塘堰,渔业生产出现新局面。到1985年,全县水域面积38.3万亩,其中江河14.07万亩、湖泊9.79万亩、水库7 780亩、塘堰5.87万亩、河港7.87万亩。另有精养鱼池2.03万亩。放养水面共14.66万亩,成鱼产量802.45万公斤,还开始放养螃蟹、养蚌育珠等。农田水利,解放前,堤身矮小单薄,不堪洪水冲击,塘堰蓄水量不到1亿立方米,抗旱能力极低,因而易旱易涝,十年九灾,水、旱灾害面积常年达68万多亩。
解放后,全县人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培固江堤,根治三水,改造四岗,开发两湖。至1985年,共投放标工3.04亿个,完成土方3.29亿立方米、石方2.37亿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20.9万立方米。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47万处,其中塘堰1.97万处;大、中、小型水库48座;干支民堤286.63公里;排灌涵闸93座;干支渠道540公里;固定机械提灌站169处、装机223台、1.39万马力;电力排水站50处、装机143台、3.66万千瓦;小型水电站22处、装机34台、2 652.5千瓦。形成四大防洪圈、四大排水系统和五大灌区。
境内农田水利建设的防洪效益:能抗御类似1954年的洪水和1955年的山洪,保护农田面积68万余亩,人口近50万。主要干支堤防有:涨渡湖干堤,全长29.25公里;举水支堤,全长66.80公里;倒水支堤,全长74.17公里。其排涝效益:基本达到“十年一遇的一日暴雨三天排完,或三日暴雨五天排完”的标准,除涝面积42万亩。其灌溉效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70.8万亩,保证灌溉面积为60.7万亩,即全县保收面积达到80%。农机1953年湖北省农业厅在新洲试办机械灌溉点,并开始推广改良农具。从1959年起,建起68个国营排灌站、3个国营拖拉机站。1956年开始集体办机械,农机每年以成倍的数量增长。机械作业由排灌开始,逐步发展到脱粒和粮棉油加工。
1978年新洲被列为全国农业机械化试点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县内农业机械化进入“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以小型为主,有选择、有步骤发展”的新阶段。1985年全县有拖拉机4 570台,农用汽车145辆,内燃机5 618台,农用电动机3 670台,农机总动力26.6万匹马力。各类农机人员1.28万人,农机经营单位1 688个,有联户、独户经营农机的4 756户。完成机械作业任务计:耕整19.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4%;脱粒28.4万吨,占总脱粒量的77%;农副产品加工303万吨,占总加工量的96%;运输2 190万吨公里,占总运输量的75%;播种3 100亩,收割1 800亩,植保457.3亩,铺农膜4万亩。
工业经济境内在解放前主要是手工业,有铁、木、竹、纺织等私营作坊和手工业者1 049户,生产方式落后,产值甚微。其中手工纺纱织布是农家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解放后,全县手工业由分散生产走向合伙经营。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518万元(按198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1%。1951年8月,始有农具、织布、印刷、轧花、碾米、榨油、发电等地方国营工业。至1952年,工业产值为80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9.1%。1955年私营工业实现公私合营,手工业组织高级合作社。至1957<, 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年计有高级手工业合作社107个,社员6 230人,成为发展乡镇工业的基础。1960年个体工业纳入社办企业,此后,全县工业产值以年均42%的速度递增。1960年全县工业产值升至3 30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2.9%。1983年为20 97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第一次超过农业产值。至1 9 8 5年工业产值达到43 80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9.2%。
县内工业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行业越分越细,门类增多。生产设备得到更新改造,由手工转向机械操作,生产规模、品种和经济效益均有很大变化。根据社会需要,有些老厂改行转产并兴建化肥、水泥、棉纺、造纸、冶金、电力等企业,全县工业初具规模。1979年后,全县工业以改革为动力,不断调整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注重开发新产品,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值翻番的步伐,县内机械、纺织、建材、化工、食品、冶金、电力、轻工等行业的生产力又有所增强。伴随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乡镇工业也异军突起。
按经济类型分,1985年全县有机械、纺织、化学、建材、冶炼、食品、粮油加工等国营工业52个,职工2.83万人,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4.6%。集体工业有轻工、纺织、冶金等乡镇企业4家主管的工厂362个,职工3.17万人,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9.8%;个体工业有6 150户,1.7万人,包括木、竹、铁、铝、塑料、羽毛、猪鬃、皮革、印刷、缝纫、酿酒、熬糖、修理、加工等40多种行业,年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5.6%。
按企业隶属关系分,县直工业局(或公司)有工业、冶金、轻工、纺织、电力、乡镇企业6个分管机构。其中县工业局所辖的化肥厂,年产合成氨万吨,1977年9月被命名为湖北省大庆式企业,1980年2月被石油化工部授予全国小氮肥行业百面红旗竞赛的红旗单位。高中压阀门厂生产的32时高压阀门,产品上乘,行销全国13个省市,荣获湖北省优质产品证书。
县轻工局主管塑料、橡胶、力车、农机修配、农具、酿酒、化机、罐头、印刷、机床、五金工具、皮鞋、服装等工厂企业30个。按性质分类:国营企业5个、大集体12个、小集体13个,共有职323 216人。生产50多个品种,其中平板硫化机、台虎钳荣获湖北省优质产品证书;食品罐头、皮鞋、农用薄膜、服装、刺绣等产品均获省、市优良品种称号。
乡镇企业局所属的是一个多层次、多成分、多行业的工业体系,计有企业14 531个、9.99万人,年总产值33 368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4.1 %。生产21个门类、40余种主要产品,行销全国各地,有52家企业与武汉市的大型厂矿建有横向经济联系。
交通邮电境内水陆交通两便。水运航线有长江、举水、倒水和沙河,计通航里程169公里。在未修长江干堤之前,夏秋涨水季节,涨渡湖、武湖与长江连成一片,帆船和竹筏畅通无阻。解放后,随着水系治理、湖区围垦和内河改道,至1985年全县通航水路有:过境江段水口至大埠街,四季通航各类船舶;举水夏秋之际城关至大埠街可通航千吨机驳,冬春之际木船仅航行于辛冲至大埠街之间;倒水李集至龙口段,只有少量捕渔木船作业。
县境公路线东入皖,北达豫。1985年共有等级标准公路479.37公里,纳入国家投资养护的公路有15条、222.45公里。其中柏油路116.85公里,设养护道班27个,绿化公路187公里。干线3条(汉小路,柳界路,阳红路)在境里程86.26公里,全部是黑色面化,好路率达70%以上;支线5条149.33公里,常年晴雨通车;乡、镇公路32条243.88公里,与主、支线纵横交错,县、区、乡之间均有班车往来。
境内河湖交错,桥涵甚多。至1985年,全县有大小桥涵近千座,其中公路桥58座,计2 915米。主要有横跨倒水的李家集大桥,桥长290.8米,宽7米,为县内第一座永久式钢筋水泥桥;还有新洲大桥、柳子港大桥、四合庄大桥、胡家嘴大桥和龙口大桥,分别横跨倒水、举水和沙河,可通行13吨载重汽车和60吨气胎平板拖车。
运输工具有汽车1 056辆,包括大客车118辆、小客车153辆、特种车32辆。货运能力达3 700吨,比1949年增加42倍。从1983年起,有个体户购车经营运输。到1985年计有91户,占全县总车数8.3%,还有专事运输的拖拉机2 125台。汽车客运量384万人次,周转量1 5709~人公里;货运量57.8万吨,周转量5 318)~吨公里。船舶客运量245万人次,周转量1 657万人公里;货运量197万吨,周转量55 939万吨公里。
建县后,新洲设电信分局。1953年春,与邮政局合并,建立邮电局。1985年,下设12个邮电支局、10个邮电所。至1985年,全县从支局到乡、行政村全部白行车班化,共有邮路85条,邮程3 829公里,实现村村有邮班,30%的村民小组通邮。
县城到各区、镇先后开办电报电话业务。1985年有市话6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1台,实占容量568门,杆程长9公里,线长18.6公里,电缆皮长8公里;有长话电路20条,农话交换机92部,并开始对私人承包经营,个体户亦安装电话机。全县农话线路杆程1 032公里。
1985年,县局拥有电传打字机6部,人工无线电报机2部,发报线路3条(其中无线1条、有线2条),短波无线电收讯机3台,能与全国各地通邮、通话、通报。
商业外贸1985年,全县有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1.08万个,从业人员1.88万人。其中国营商业93个,集体商业1 328个,个体商业9 390个,联营商业7个。平均每平方公里1.3个网点,人均零售商业1.7万元,饮食业0.3万元。
按经营体制划分,其中国营商业主要从事批发业务,除食品业务伸向各区、镇外,只在城关、阳逻、仓埠3个大镇设有零售门市部。1985年底,设有11个专业公司、14个食品所,共有网点181个(不含医药)。供销社商业网点遍布县内大小集镇。1985年设有7个专业公司,14个基层供销社,13个棉花采购站,107个购销网点,742个商店。粮食商业主要经营粮油购销业务,设有1个粮油公司,15个粮管所,62个议价购销点。1985年4月1日改粮油统购为合同定购,粮油分别按“倒三七”、“倒四六”比例议价收购。全年入库粮食8 487.5万公斤,油脂140.5万公斤,按合同完成定购任务。物资系统设有7个专业公司、6个经营网点、18个门市部。
集体商业(不含供销社大集体商业)1985年有457户、1 844人。个体商业1985年发展到5 768户,7 551人,资金391万元(其中农村个体商户5 149户、6 763人、资金347万元),总营业额3 894万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4.5 %。
1979年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境内乡镇逐步形成市场贸易网络。至1985年,境内有集市57个,平均每天赶市人数达3万余人次,上市品种200余种,年成交额达3 961.2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4.81%。
1985年全县有粮油、棉花、百货、副食、五金交电等20多个经营门类,经营商品万余个,与国内外5 200余个厂商有贸易往来,全年社会零售总额26 742万元,比1978年增长134.1%。其中国营商业占24.5 %,集体商业占41.1 %,个体商业占14.1%。
县内传统出口产品有烟叶、牛皮、猪鬃、山羊皮、蚕茧、棉花、鸡蛋、鸭蛋等。
1952~1973年,出口商品有土产、畜产、粮油食品、丝绸4大类51个品种,出口总额1135.42万元。1973年9月成立县对外贸易局,1974年始有工业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到1985年,出品商 品11大类、120个品种,出口总额达3 131.26万元。主要出口商品有活大猪、蜂蜜、“龙王牌”白莲、“力士剑鱼牌”台虎钳、“力士牌”搬运车和“天字牌”宝塔线等。其中紫云英蜜、白莲在国 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台虎钳、搬运车荣获对外经济贸易部荣誉证书;搬运车同时荣获国家经济委员会颁发的金龙奖。“天字牌”宝塔线是县内第一个突破千万元出口额的产品,1985年出口额达2 409.94万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76.96%。
财政金融1952年财政总收人为606.34万元,其中农业税收占65.8%,工商税收占34.2%;总支出为54.31万元(行管费大于文教与抚恤费的支出),上缴国库547.13万元,结余4.9万兀。1961年向人民公社投资占总支出的68%,赔偿“一平二调”损失款103万元,且企业亏损,利润下降,财政人不敷出。
1985年,财政体制进入经营管理型,讲究投资效益,集中资金,支持乡镇企业和农林牧副渔生产。企业增添了活力,并享受了,一定财政自主权,促进了企业顺利发展。财政总收入达2 558万兀(其中农业税741万元、企业税89.5万元、工商税l 709万元、结转18.5万元),比1978年增长56%;总支出为2 657万元,其中投资文教科卫1 149万元,优抚救济142万元,扶苏扶贫151万兀,扶持乡镇企业“两户一体”1 8 1.6万元,均取得显著效果。
县内预算收入以农业税和工商税为主要来源。1952~1985年,除1983~1985年由税务部门征集能源交通、重点建设资金直接向市上缴302.02万元外,全县财政预算总收入3.92亿元,年均1 154.1万元。其中农业税占36.9%,工商税占52.4%,国营企业利润占9.68%,其他收入占1.02%。1952~1960年(除1954年外)各年农业税收入均大于工商税收,占同期财政收入的52.1%。1972年后,农业税每年稳定在517万元左右,各年工商税收均大于农业税收。1985年实行利改税,工商税上升到2 000~-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57.7 %。
至1985年,境内金融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中国工商银行县支行、中国农业银行县支行、中国建设银行县支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县支公司各1个;乡、镇信用合作社63个,金融业务点共95处。采取多种服务和结算方式,多渠道组织资金,多层次吸储,多次调整利率,试行浮动利率,以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在信贷业务上,既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又发放中短设备、技术改造、文化科技等事业和个体工商户、专业户贷款。
全县储蓄余额达6 551万元(其中城镇储蓄4 113万元,农民储蓄2 438万元),比1978年增长2倍,人平储蓄83.95元,城镇居民人平储蓄449元,农民人平储蓄35.40元。全年发放工商贷款29 634万元,农业贷款5 365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2.6倍和6.7倍。年末货币回笼达28 291万元,比1978年增长2.85倍。保险公司承保金额由原来的9 449万元增至32 744万元,保险费收入由2 5.2万元增至1 2 6万元,理赔费由12.1万元增至7 5万元。
文化科技教育1948年全县共有私塾794所,学生2 086人,塾师814人;小学134所,232班,学生1.68万人,教师726人;中学2所、10班,学生311人,教师20人。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境内的中小学,并将民办小学转为公办小学。1958~1965年,新洲县第二中学(前身是正源中学)被列为全省重点中学之一,并被评为红旗中学。8年共为全国大专院校输送学生1 043人。其后,又有县一中被地、市、县列为重点中学。
1985年,全县共有幼儿园38所,幼儿4 117人,幼师178人;有小学555所,学生9.47万人,教师4 564人;高中5所,学生3 973人,教师234人。1958~1985年,全县为大专院校输送学生共4 035人,其中清华大学13人,北京大学13人,中国科技大学5人,军事院校85人。
从1950年起坚持扫盲教育。至1982年,省、地两级检查验收结果:全县12~40岁的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87.8%。1983年,经省教育厅认定为无文盲县。
职业教育始于1952年。至1985年,有中师班12个,学生464人,教师94人;高师函授1 370人;农业学校培训320人;技工学校培训300人;粮食职工学校培训1 898人;商业职工学校培训875人;供销社职工学校培训3 367人;卫生学校培训1 955人;广播电视大学592人;电视中专246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绩合格者985人。全县集资办学金额达828.8万元,勤工俭学(校办工厂、农场)收入77.19万元。科技从1956年起,先后成立县科普支会(后改为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研究所、专业学会和学组等科技机构与科技群众组织,分别按专业从事科研活动。至1985年,全县有专业科研机构5个,专业学会和研究会13个,会员近千人;17个区(镇)设有科协,14个局级单位设有科技股、技术股或科教股。共有农民技术员5 122人,专业科技人员4 799人(其中自然科学方面有2 373人、社会科学方面有2 426人)。被授予技术职称的有1 642人,其中高级农技师2人、工程师级82人、助理工程师级485人、技术员级1 073人。
1973~1979年,开展科研项目165项,其中有104项获得成果奖,9项获得国家和省、市科技成果奖,10项达到国内科技先进水平。
人工降雨试验在境内获得成功。从1976年起,县气象部门在柳河林场、仓埠镇等地设置6个发射点,配置发射架36具和高炮2门。到1983年止,共作业58次,消耗弹头6 275发,降雨1 153.7毫米,受益面积56.9万亩次。文化艺术1951年。有文化馆、站10个,文工团1个,图书发行门市部2处,年销书6.8万册。1985年,全县有文化馆、站18个,村文化室157个,个体文化户36个,文化联合体1个,农民文化乐园2个,群众文化团体6个。有图书馆、室46个,共藏书1.4万册。有图书发行门市部94处,集体书店1家,个体书店2家,年销售图书4.45万册。有专、兼业余剧团20个,演职员745人,分别上演楚剧、汉剧、曲艺、木偶戏。其中县楚剧团1个,演职员55人,累计上演剧目100余个。其中传统剧目60多个,现代剧目30多个,创作剧目10多个,演出6 000场,观众达500多万人次。有半职业性皮影戏24台,从艺者84人,以仓埠、孔埠、三店、凤凰、旧街等地活动为盛,保留有《水浒传》、《西游记》等十多个剧目。有电影院8个,集体电影队62个,个体电影队21个,放映1.29万场次,人平1年看电影24次以上。
1951年建县后,首建1个广播站,有1部母子收音机,1个工作人员。至1985年,全县有区(镇)广播站17个,管理区(乡)广播站57个,村广播室417个,扩音机470架,入户喇叭7.79万只,广播专杆专线3 250.7公里;有调频广播电台1座,功率50千瓦,电视机1.4万部,收音机14.2万台,六频道电视差转机功率增至50瓦,并自办专题节目。卫生解放前,县境人民缺医少药,天花、霍乱、麻疹、流行性脑膜炎、疟疾等病连年流行,滨湖地区血吸虫病尤为严重。1941年产妇、婴幼儿死亡率分别达15‰、200‰。
1951年建县时,设县卫生院、县医药卫生社、区卫生所各1个,还有私营联合诊所24所,中药供应处8处。医务人员共339人,病床30张。1985年,全县除有县人民医院、血防站、妇幼保健所、药检所和卫生学校外,并筹建一所县中医院。有13所区卫生院(其中中心卫生院4所),41个工厂、学校医务室。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 223人,其中医师级384人,病床2 033张,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2.85人,诊床2.61张。另有村卫生室519个,乡村医生519人,个体医生63人。县、区两级医疗单位年门诊量为117.59万人次,治愈率为96.5%。医疗技术不断进步,能进行腹膜透析、腹部和部分胸、脑部和食管下段癌症等手术。医疗器械也趋向电气化。
境内原有钉螺面积13万余亩,血吸虫病患者3.98万人,受威胁达19万人之多。从1953年开始调查摸底,1956年进行综合防治,至1970年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为省、地血防红旗县。头癣、甲状腺肿、丝虫病等地方性疾病已基本控制和消灭,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境内不再出现。体育境内传统体育活动,有群众性的舞龙灯、赛龙舟、踩高跷、玩武术、拔河等形式,其活动多在节日期间。
1954年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配有专职干部,经常组织群众开展球类、体操、游泳、棋类、武术、田径等活动。到1985年,全县有篮球场58个、田径场1个、业余体育学校1所、训练房两大间、旱冰场3个、小型运动场83个。有国家级裁判员46人(其中一级裁判员4人),各级项目体育代表队3 225个。经常参加活动者达23.7万人,占总人口的30.4%。
县业余体操班曾作为省先进代表出席第四届全国运动会。运动员姚菊英参加1978年全国少年儿童体操比赛,获柳州赛区女子少年全能冠军。1981~1984年,在省、市和全国体操比赛中,县队获全能和单项名次149个,夺金牌13枚。1985年在全省业余体校体操比赛中,获男、女两个团体冠军、两项全能第一,单项和全能共36个名次。省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先后4次到新洲县拍摄《体操新苗》、《山村小体操》等新闻纪录片和体育电视片。
自1974年起,向省和国家输送运动员和其他专门人才41名,向武汉体育学院选送学员5名。输送到国家“八一”跳伞队的徐爱珠于1980年打破两项全国纪录,1982年在泰国参加八国跳伞比赛,夺得定点跳伞第一名。输送到省跳水队的刘世明,是全省十佳运动员之一,1983年在罗马尼亚举行的中、美等5国跳水比赛中,荣获金牌2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