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诞生背景在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合作和中部崛起的黄金机遇中,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将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将抱团发展。2009年11月15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进行公示,并征求公众意见。这是“合肥经济圈”的全貌首次展现在公众面前。

2.基本概况根据规划,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市及桐城市,土地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合肥经济圈从以合肥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发展成为我国泛长三角的重点城镇群,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昌九城镇群、长株潭城市群等竞争合作,实现中部崛起战略。
3.发展目标合肥经济圈将成为安徽省的核心增长极和创新极,从而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按照规划,到2015年,合肥经济圈的经济规模将持续提高,占全省比重由2008年的36.37%提高到45%以上。合肥经济圈国内生产总值预期24500亿,其中,合肥10000亿、六安4000亿、巢湖4000亿、淮南3500亿、桐城1000亿。
按照规划,合肥经济圈将形成1小时通勤圈和生活圈,核心圈层实施“公交化”发展策略。同时,合肥经济圈将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区域统筹,推进五市间社保制度协调配合和社保关系无缝转移、接续。
未来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中心城区通达运输通道的平均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全力打造合肥经济圈“1小时通勤圈”和“1小时生活圈”。
4.具体规划按照规划,到2020年,合肥经济圈总人口约为2635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680万人;2030年,合肥经济圈总人口约为2835万人,城镇人口约为2100万人。同时,城镇化水平在2020年达到66% ~69% ,2030年达到76%~79%。
根据《规划》,未来十年,合肥经济圈将形成“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体系,远景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发展。
具体是,由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大城市中心城区以及环巢湖地区等组成的城镇密集区,成为聚合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心脏”;而东西向合巢芜发展轴、

合宁发展轴、合六发展轴三条,南北向合桐安发展轴、合淮蚌发展轴两条,构筑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骨架”即为“五轴”;而“三带”则形成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动力”,是指沿江发展带、沿淮发展带和环巢湖发展带。“多组团”则成为支撑合肥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功能组团,大力推进三河—杭埠—同大—水湖—曹庵—杨公—谢集—八公山风景区—寿春……双港—新渡等城镇组团建设以及交通枢纽性组团和旅游组团建设等,成为建设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支点”。
5.目前状况眼下中国现在流行“圈地运动”,就是就是围绕一个或几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组团发展,即所谓的“经济圈”。比如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武汉经济圈、长株潭经济圈、中原(郑州)经济圈等等。这些地方无疑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区域,支撑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
现在安徽也喊出经济圈的概念——省会经济圈,打造以合肥为中心,包含附近城市的经济带。很显然,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转移区,合肥提出建立以省会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就是要引领全省快速东向发展,并与武汉经济圈、中原(郑州)经济圈一起带动中部崛起。但是,想法是美,但操作起来不现实。也就是说合肥承担不了这样的重任,合肥经济圈能圈多大?这是一个严肃的命题!
在经济总量上,与沿海大中型城市特别是中部省会城市相比,合肥却显得囊中羞涩。区域影响力方面,合肥不仅难让芜湖等省内城市投怀送抱,更难以让中部城市马首是瞻。合肥的尴尬,在于长江三角洲大城市连绵区与处于二级的武汉城镇群的挤压,除南京都市圈把芜湖、马鞍山、滁州、巢湖等市“圈”走,徐州都市圈又把宿州、淮北等市视为“势力范围”。由于区位条件相对较差,特别是因为未能成为国家骨干交通网络枢纽,合肥经济圈已经四面楚歌。
关于区域中心城市,地缘经济理论是两个城市要想形成自己独立的经济发展圈子,自己成为独立的增长核,那么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应当在200公里以上。像天津、深圳、苏州,这些城市无一不是得益于北京、香港(广州)、上海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些区域是承载着中国经济的核心区,能容纳这些城市群的存在!而南京、合肥区域显然不是这样的区域,辐射能力没办法与上海、北京、香港相比。所以在南京的附近不可能形成第二个“独立的”“核心的”经济圈。勉强为之的话会造成极大地资源重复和浪费!最多是南京附近城市受其影响可作为卫星城市,在它的辐射下得到相对快的发展,而不是“独立的”“核心的”经济圈!
再者,合肥在南京、徐州、武汉、郑州经济圈的空隙里挣扎,北边有徐州和郑州经济圈、东边是南京经济圈和长三角城市群,西边由武汉都市圈,南边是皖江城市带,所谓的合肥经济圈实力不足以带动或辐射到全省经济发展,它的影响力最多在于附近100公里范围之内,何谈它能带领全省崛起?等到合肥真正壮大了有这个能力了,我想安徽已经落后更多吧!因为全省不可能等着你壮大来来引导自己。 合肥就是一内陆城市,缺水严重,当北方城市受困于缺水发展受困时,这个问题将来也会困扰合肥!合肥距离淮河、长江甚远,谈何跨江连海?难道非要从巢湖造一条运河连接长江?
这几年合肥大建设,投资环境改善了不少,招商能力出色,但这是庞大的基础建设投资做基础的,在“十一五”规划中,合肥提出到2010年经济总量确保占全省的19%,力争达到21%。如果合肥在安徽的经济比重越来越大时,正说明了其他区域发展的缓慢,这难道是好事?全省经济振兴都集中在一个城市,这是绝对是全省的悲剧!
合肥不仅要与省外的南京、徐州、郑州、武汉争夺发展机遇,更是与省内城市争夺。其他地方肯定市争不过它的,这样使省内城市发展迟缓。合肥四通八达的交通是钱砸出来的,它的交通枢纽地位是牺牲兄弟城市为代价的。在北边,蚌埠已经远远落后于徐州,阜阳已经被附近的河南城市超越,南边安庆被九江步步紧逼,当省内其他城市一个个被外省城市超越时,安徽谈何崛起?像合肥这样一城独大,对于省内兄弟城市来说,是最大的悲剧!

过去的已经过去,就是现在,合肥不足以带领全省致富,我们不能等着它强大起来再惠及省内,发展机遇是只争朝夕的,安徽不能错过眼下中国最快速的经济发展期,错过就不会再来,有合肥这样的发展,其他城市怎么办?
合肥不能成为阻碍省内城市发展的障碍,它的发展要尊重经济规律,尊重现实,一味求大,一心想做全省的经济中心,容不得别的城市强大,这是要不得的。
合肥经济圈圈地太大不利于合肥和全省的发展,它能使周边100公里之内区域在它的带领下能得到快速发展就已经很不错了。安徽还需要其他的经济增长极。光有雄心壮志和一腔热血是不能使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应着力整合合肥和南京的资源和优势,未来南京与合肥将融合成为“宁合城市圈”,这比让合肥独立成为核心的经济圈,并妄想它带动全省经济振兴更现实。
6.扩容目标“交通一体化目标是以城际快速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加强运输组织和管理,全面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快捷便利性,尽快形成合肥经济圈‘1小时通勤圈’和‘1小时生活圈’,构筑交通网络化的现代交通体系……”《规划》中拟定的近期重大行动计划包括打造“合淮同城化”、滨湖地区综合开发、交通一体化、泛巢湖旅游等。
近期计划明确提出了打造“合淮双城记”行动的目标,即立足泛长三角经济发展,构建合淮复合型都市区,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功能融合资源共享,最终形成以合肥、淮南为中心,集约高效、开放多元、突出山水文化底蕴的双城式、复合型都市区,实现城市多方的一体化发展。此外,《规划》还提出了推动滁州等周边地区融入合肥经济圈的发展格局构想,“目前滁州融入合肥经济圈的思路比较清晰,可以在合肥经济圈规划实施过程中同时推进。滁州的融入有利于合肥经济圈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有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合肥经济圈的加快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