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这颗位于矮星系中的巨大恒星是2007年4月份以色列魏茨曼科学协会的科学家阿维谢伊·加尔亚姆(Avishay Gal-Yam)带领的一支天文学家小组发现的,并将这颗恒星命名为“SN 2007bi”。
研究通常多数恒星燃烧其内核燃料之后会产生轻微爆炸形成黑洞或者中子星,但质量较大的恒星却不会完全燃烧其内核燃料,随着死亡阶段的逐渐临近,其内核的高压和高温将使高能量光子转变成电子对。这一转换过程减少了维持恒星质量的放射线产生的压力,从而这种类型的爆炸是将恒星质量撕碎。
在宇宙早期,类似“SN 2007bi”恒星爆炸释放的重元素可能阻止了后期新一代恒星的发育,这是由于包含铁和其他重元素的气体云更倾向于形成较小的宇宙物质节,促进形成像太阳一样较轻质量的恒星。虽然一些低质量恒星在死亡过程中也释放金属元素,但是双子稳定超新星更易产生污染物质。
[1][2]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2009年12月初,科学家对2007年曾观测到的一次巨大恒星——“SN 2007bi”爆炸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这颗拥有太阳100倍质量的恒星在爆炸中被撕碎,并且它在诞生之初的质量应当比现在还要大,这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恒星的宇宙物质逐渐脱落。基于该恒星死亡时的质量,它很可能诞生时的质量是太阳200倍。
影响目前(2009年12月),天文学家并未发现包含如此大质量的恒星,在此之前测量的一颗最大质量恒星位于银河系中心,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14倍。”SN 2007bi“爆炸过程中释放出硅和其他22种重元素进入太空,它所释放的重元素数量是普通超新星爆炸的7倍。而且“SN 2007bi”这种超大质量恒星爆炸释放的重元素,严重污染所在星系,限制新一代超大恒星的诞生。
观点研究小组称,在“SN 2007bi”的光谱中可观测到大量的放射性镍,这一数量等级是太阳的7倍,并且是双子稳定超新星特有性质。
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的沃尔克·布鲁姆在接受《新科学家杂志》采访时说:“SN 2007bi”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恒星实例。”而加尔亚姆则说:“像“SN 2007bi”这样的恒星爆炸能够污染整个较小的远古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