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场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二界沟镇畜牧场村畜牧场村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二界沟镇水稻种植区西部,是盘锦优质盐碱地大米的主产区,种植面积9400余亩,年产量1000万余斤,米质光滑透明,做成米饭后清香、绵软,吃后回味悠长。

畜牧场村的形成是60年代青年学生“上山下乡”运动,当时几千名来自田庄台、大连市、鞍山等市的学生,告别了亲人,来到了这不毛之地,披荆斩,开荒种田,并且盖起了青年学生定居点,即“青年点”我们村有“一营”、“二营”、“三营”,至今我们还保留着这个称谓管这几个屯叫“青一、青二、青三”,当时的学生虽然热情很高,但不懂种田技术,他们便聘请了当地的有经验农民做技术员,正是由于当年他们辛勤的耕耘,才有了今天近万亩沃野良田。

7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落实“返乡回城”政策,这里的学生逐渐返城,为了不使这里的土地撂荒,政府便去各省招幕移民,据统计:这里现有居住移民达9省27个县之多,以前“青年点”的宿舍便成了他们安身的家,至今“青年点”的宿舍仍完整的保存着,村民们就在这里居住、生活,但近几年随着国富民政策落实,富裕的农民在“点”外,又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这里的人民勤劳、善良、吃苦耐劳,他们不甘心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家乡的面貌,畜牧场村因90年代以前是大洼县的定点种猪繁育场,因此而得名,这里有生猪饲养的传统,近几年,随着国家富民政策的落实,生猪养殖事业蓬勃发展,现在种猪存栏量350头以上,早出栏仔猪7500头以上,年出栏肥猪达10000头,村民通过学习,改变了以往饲喂方法,实行干料配方,科学饲养,按程序防疫,使生猪饲养成为当地主要增收渠道之一,几个年纯收入达20万以上的大户,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生猪产业发展合作社正在酝酿之中,相信统一的供种、供料,统一的销售、防疫,会降低生猪养户的风险,会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实惠。

畜牧场村还有一大特色产业,即稻田养蟹,从93年起至今,这里已经形成了6000亩以上的养殖规模,扣蟹年产量20万斤以上,成蟹年产量达30万斤以上,这里是盘锦河蟹的主产区,养殖业的发展也培育了经济人队伍,这里的“喜旺”河蟹养殖公司,经过自身的发展,壮大成功地开拓了韩国扣蟹销售渠道,公司以保底价收购蟹农扣蟹出口韩国,既给公司提供了稳定货源可,又使蟹农销售无忧。稻田饲养的成蟹,经过科学的管理、饲养,每到收获季节膏满、夹硬的优质河蟹,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来这里采购,源源不断的发往各地。

我们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西邻渤海湾,东邻305国道,距京沈高速公路仅20多公里,黑色路面村村相通,电话、宽带、现代通讯已通达千家万户,这里是发展现代农产品业的乐土,优质的生猪、河蟹,没有农药、化肥残留的优质水稻,期盼你的到来,给他们包装。特色农业稻田养蟹,以及古朴的“青年点”是您旅游观光的最佳选择。[1]

2、云南省石林自治县长湖镇畜牧场村畜牧场村隶属于长湖镇海宜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长湖镇东南边,距村委会1.50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9.50公里。国土面积2.17平方公里,海拔1,900.00米,年平均气温14.00 ℃,年降水量1050.2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234.00亩,其中人均耕地2.25亩;有林地2,152.00亩。有农户27户,有乡村人口98人,其中农业人口98人,劳动力7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0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4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27户通自来水。有27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100%、 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2户(分别占总数的66.66%和 44.44%)。

该村到镇道路为沙石路和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沙石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最近的车站16.50公里,距最近的集贸市场16.50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15辆,摩托车5辆。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0.00亩,有效灌溉率为25.64%,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8.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7 亩。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2]

3、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九乡乡畜牧场村畜牧场村隶属于九乡彝族回族乡甸尾村民委员会,属于山区。位于乡政府驻地北边,距离村委会3公里,距离乡政府15公里,国土面积1.22平方公里,海拔1890米,年平均气温14.6 ℃,年降水量1049.5毫米,适宜种植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135亩,其中人均耕地1.77亩;有林地1490亩。有农户19户,有乡村人口77人,其中农业人口77人,劳动力4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0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6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烤烟为主。[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