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电影一起私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王樽作品《与电影一起私奔》作者:王樽

ISBN:7300056776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07-01 第1版

2004-07-01 第2次印刷

开 本:16开 平装

页 数:366页

内容简介本书所有的文章都或多或少与电影有着某种联系,但它不是传统的影评,不是泛泛的电影介绍,也不是理性的电影专业研究,而是一个性情中人由电影引发的生活感悟,一个高级影迷为自己书写的极具感性的观影备忘。这其中有对影人影事的窃窃私语和即兴评说,更有超乎电影之外的联想和心得。

本书目录草莓意象

青桔

红了樱桃

榴莲的气味

等待电话

铁轨无声远去

玫瑰在心

温暖的河流

那自由,那蓝色

黑色的白

爱的错失

机遇的宿命

暧昧时光

犹疑在两难中

大师总是处处匠心

与自己失之交臂

狐媚的女子

影中情人

塞纳河畔的美女

古典女子

女人与钥匙

姜文的真相

无法表演别人

谁害怕李安

浪漫邂逅的短促快乐

初恋时把爱情抛到地下

爱而不能

爱情在哪里万岁

风流男人来不及忏悔

上帝只按两次铃

隔墙的花最是诱惑

在忠贞里背叛

远离萨德

……

后记 诱惑的利刃

作者简介王樽,曾用笔名刑天、海梦等。上世纪60年代初生于河北保定,18岁开始在北京当兵.23岁退役,后浪迹河北、海南、广东。做过商店售货员、广播电台编辑、报社记者、杂志主编等。1982年开始业余写作,著有诗集《追忆》、电视剧本《屋檐滴水》、散文随笔集《傻瓜的歌唱》、《与电影一起私奔》、《谁在黑暗中呻吟》、《短裤》、长篇小说《邢天的犯罪》等。现供职深圳报业集团。

书摘后记 诱惑的利刃

在我年轻的岁月里,曾有很多互不相关的理想让我迷恋神往,它们如同彩色的气泡,迅速膨胀,阳光下闪烁出五彩的光影,然后迅速地破灭,在青春的快乐之旅中,它们转瞬即逝,虽然有时变换得过于疾速,但因为是一种自觉,从不让我怅然和伤怀。

千禧年的早春,我回到阔别十年的故乡。当晚我去探望邻居的一位老阿姨,在那依然狭小阴暗的房间里,我看到了早就放在那儿的一架旧衣柜,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款式,严肃、笨拙而实用,浑身是稀屎一样的浅黄色,穿衣镜的两侧各镶一幅长条国画:一幅是池中戏水的金鱼,一幅是喜鹊登枝的红梅。我久久注视着那两幅画,如同昔日重来,既极其熟悉又极其陌生,一时想不起原因。邻居老阿姨见我迷惑的样子,笑道:“这是你小时候画的。”

就觉得头“嗡”的一声,有种时光倒流的震惊。不错,是我小时候画的,大约是十岁左右。现在看如同隔了一个世纪,如不是她提醒,我几乎已认不出来,童年的自己仍挂在邻家的旧屋,这让我除了意外和感动外最多的是感慨。

我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迷恋过绘画,从八岁或更早,理想就是当个画家。那时有的是时间,一天到晚,画些毛主席像、锦绣河山的风景及一些花鸟什么的,周围的邻居和同学朋友几乎都有我慷慨相赠的“作品”。大约到了十三岁,我突然就放弃了绘画,觉得绘画太单一、太平面了,它无法表达我时时都在跳跃流动的对世界的看法,比绘画有更大展示空间的是文学,于是,绘画沦为旧爱,文学成了新欢。

对文学的热爱最是持久,应该说至今犹然。但对其各类形式的癫狂写作也仅几年而已,尽管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怎么写作,但书一直入迷地阅读,二十多年不停地阅读,破万卷想必应该有了。有一次与作家杨争光晤谈,他的小说我早就读过并非常喜欢(我认为在同代的小说家中,他是少有的具有大家气象的人)。交谈中我发现他读的书并不以多取胜,对比之下,我的阅读量要比他丰富,但这并没让我得意,相反是惭愧。他的相对小的阅读量,却读得透而深,且将其最好地吸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他的成功让我看到了人必须要抵抗诱惑,包括经历和知识的诱惑。

很久以来,我都信奉人生在世应用不同的钥匙开启不同的房门,可以当当兵、开开商店,如果可能甚至不妨沦落一番,这实质上都是体验哲学。在工、农、商、学、兵的社会构成中,除了农民,其他的五种职业我都实实在在地从事过,每种职业的动荡周期平均三年(“颠沛流离”是我已逝生命的写照)。当我听说某同事在自己的岗位上干了十年,我会十分吃惊,一个人可以在不变的岗位上一干十年,其耐力无疑令人佩服。

在漫长的文学痴迷中,我也常为新的痴迷所分散,比如戏剧、音乐、设计、配音、电影等。事实上,对于电影的痴迷并不比文学短,只是因为条件的限制,它被长期压抑而无法展开。少年时不用说了,那流动在银幕上的光影简直就是心驰神往的“理想国”,在五年的部队生涯里,我曾专门进修过电影编剧专业,在不同的阶段,也写过和帮别人写过电影剧本。

我当然也清楚,电影不是平面的读物,是极大调动视听的观赏艺术,它最大的特点是以鲜明生动的声色让人体味铭记,而作为拍摄的蓝本,其蒙太奇的独特演绎手法,使电影剧本成为阅读文体中最枯燥的一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无法看到心仪的电影,在这种痛苦的困扰里,阅读剧本一度成为我在无奈中的惟一选择。像《罗生门》、《十字街头》、《一夜风流》、《邦妮与克莱德》、《飞跃疯人院》、《后窗》、《雁南飞》、《金色池塘》等经典名片最早都曾是在阅读中想像电影的效果。很多年后,当我从影碟里看到这些影片,已没有了起初的好奇,且发现不少细节都与当年的阅读有出入,当然,它们依然精彩和经典。进入到DVD时代以后,为先睹为快,也曾忍不住先在报刊上读过正热的电影剧本,比如《深深的腥红》、《樱桃的滋味》等。还有不少读过的剧本如《奇遇》、《秋天的马拉松》、《赋闲的日子》、《挣脱锁链》等,至今也无缘见到影片,它们以文字的形式隐没在记忆的深处,等待着影碟把其重新点亮。

当我狂热学习写电影的青春期,几乎看不到好的电影,只能千方百计地去搜罗极为有限的剧本印刷品,多年后,我已放弃了写电影的梦想,却迎来了一个影碟空前普及的伟大时代,兴奋和欣喜,让我目不暇接。有一段时间,我疯狂地看电影,搜罗影碟,恨不得将电影有史以来的各流派的经典一网打尽,其自欺欺人的最好借口是“学习与借鉴”。

学习了但却少有借鉴,不顾一切的“学习”已把有限的人生充斥得满满的。细究起来,所谓学习和借鉴多是托词,根本的问题是,世界太多彩、电影太精彩、兴趣太广泛,面对琳琅满目的好电影,我们像饕餮的饿鬼,忍不住垂涎欲滴、暴饮暴食。

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丰富而长久的诱惑,电影就是其中一道活色生香的大餐,太多的诱惑犹如利剑,将我有限的生活切割得支离破碎、一事无成。

我自知是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既然抵制不住诱惑,干脆顺水推舟,写一点电影随笔,以为自己“沉迷声色”留些自慰的文字。于是,陆陆续续地,有了这些非典型的电影口水。

王樽 于深圳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