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于陕北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表演时人数不限,少则数十,多达数百。队形由一撑伞者(称伞头)领头,另有一身挎一串马铃、手执一把蝇甩子者(称马俳子,伞头的保镖)随其后,在锣鼓唢呐声中带领表演者,扭出各种队形,如"卷白菜心"、"十二莲灯"、"十字梅花"、"二龙出水"、"盘龙过街"、"大游四门"、"五马空城"等。舞蹈动作有"原地扭"、"十字步"、"三步一停"、"抖肩步"、"金鸡独立"、"抬头望月"等。农历正月初七人日(也叫"人七")过后,开始闹秧歌,俗称"起秧歌",这是一年一度城乡"闹红火"最集中的一段时间,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才停止。凡爱好扭秧歌的城乡群众,自愿参加到秧歌队里。参加者大多服装随意,腰里扎根红绸子,扮女角的手摇彩扇,或动作划一,或即兴随乐。秧歌队里一定要有扮天官、春官的,丑角化装成蛮婆、蛮汉、赃官等。另外有两个扮饰性情暴烈汉子为牌,队尾有一人饰老乞,持一乞棍挑一件破羊皮袄断后。红军到达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经文艺工作者对陕北大秧歌的不断改进,使它在化装、服饰、表演、唱词、动作等方面有所创新,被誉为"新秧歌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北秧歌流传全国,深受群众喜爱。随着改革开放,秧歌再度兴起,除春节期间是不可少的活动外,大型会议、工程奠基或竣工典礼、迎送贵宾等重要活动,亦有秧歌助兴。传统秧歌活动程序大致如下:〔起场〕农历正月初七之后,村里的秧歌队集中起来,村长(或神会会长)宣布秧歌演出活动计划及纪律后,锣鼓、鞭炮齐鸣,秧歌队舞动起来,拉开秧歌活动序幕。〔谒庙〕起场后,秧歌队来到寺庙,伞头烧香磕头,唱神秧歌词,众舞者接唱尾句,表达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愿。扭起舞来,神态虔诚,表演认真,意为"娱神"。〔沿门子〕(又称"排门"),谒庙后第二天,秧歌队开始挨家挨户拜年。旧时,有严格的讲究,根据社会地位、门第高低,贫富有别,一般先官后民、先富后贫、先东后西、先高后低。受拜家户送烟酒、糖果点心及装钱红包,以表谢意。〔搭彩门〕沿门子完毕,各村秧歌队进行互访,它是村邻间互访互拜的一种秧歌比艺活动。春节前后,在村、镇十字路口及广场上搭起丈余高的彩门,来访的秧歌队交织在每道彩门前,接受主村秧歌队伞头盘歌(对歌)形式的提问,并立即以歌作答。如若回答不出,客队往往被拒之门外,不能进村表演,若对答如流,则被迎进村里进行表演。〔转九曲〕俗称"九曲秧歌",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时举行,是春节期间最后一次闹秧歌活动,俗以彩灯排成各种图案(大多以道法八卦为图)的灯阵,转九曲者如顺利转出阵外,则预示来年吉祥太平。另说转九曲可消灾免难,故这一天人们竞相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