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干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是一个只有500人口的小村,该村村民勤劳、村风纯朴,广大村民通过种桑养蚕,走上了致富之路,建起了一幢幢新楼。几年前,村集体出资建起了5座卫生公厕,村中主街道的道路也改成了水泥路,该村成为市级小康百强村。但由于长期的陋习遗留,各家各户门前屋后堆满了桑树桩、桑树柴、石块、杂物等,村附近桑叶田里到处是塑料袋等垃圾,与村美户富的欣欣向荣景象很不协调。
寺干村被列入2004年实施的重点整治村后,村双委齐心协力,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根本,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实施方案,着重对本村的乱堆乱放现象进行集中整治,清理了桑叶田里的塑料垃圾,并新建了4个垃圾池,及时加以清运。又投入6万多元,建造了一条长500米、宽4.5米的环村水泥路,并将村中一个凹凸不平、杂草丛生、堆满杂物的废墟,改建成一个2000平方米的水泥运动场,四旁绿化,并配置了篮球架等体育设施,让村民在劳动闲暇之余,有一个舒适宽敞的体育活动场所。
寺干村是一个农业村,蚕桑种养业是寺根村的特色农业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多数农村一样,寺根村主要存在的生态问题也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水、废弃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寺干村曾经以蚕桑种养业为基础进行了沼气推广,一度发展到有六十多户,但因村民认识及其他各种原因,到九十年代初,绝大部分沼气池被弃用,村庄依旧是一个脏、乱、差的局面。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8年,在政府大力提倡环保、生态循环建设的推动下,寺根村又重新审视沼气的利用价值,开始进行沼气恢复利用工程。根据该村的农业生产特点及村民生活习惯,村双委经多次探讨,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研究制定了本村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无害化处理生产、生活废水、废弃物为重点,通过沼气、污水处理系统,综合治理村庄范围内的各类污水污物,以达到“村美、水净、人安居”的建设目标。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到今年3月底,共有三十五户农户恢复、安装并使用了沼气,平均每户沼气池有8立方米。寺干村在进行沼气恢复利用工程过程中,除了利用原本的畜禽粪便、蚕沙等发酵原料外,还结合该村进行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在村中建设了两个容积分别为178立方米和123立方米的污水处理池,把农户家中的卫生间污水也接入到沼气池中,进一步提高了沼气工程的利用程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