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旅社戏楼
1、基本情况
民国旅社戏楼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街道连升街社区梓园巷6号,约建于20世纪40年代,占地面积1311.37平方米,由主楼、戏楼、化妆室、东西走廊组成一个整体。

2、简介
民国旅社戏楼位于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街道连升街社区梓园巷6号,始建于20世纪30-40年代,座北朝南,半拱形石库大门,砖木小青瓦四合院结构,总占地面积约1311.37平方米。院子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西边为三层主楼,顶层南北两侧各突起一座阁楼;北面为两层侧楼,与主楼相连。院南侧为一座4个木柱支撑起的戏楼,歇山屋顶,小青瓦,屋脊上有透雕砖雕装饰,飞檐翘脚。戏楼内部有木构藻井。院东为一排从北向南逐步下降的封火墙,墙内为走廊,连接北面的住房和南面的戏楼。据考证,梓园之街名源于清乾嘉年间礼部尚书刘权之在这里修建的后花园“梓园”。清末,“梓园”为布政使衔道员张自牧的宅园,名“絜庐”,民国时改成旅社,上世纪50年代初曾作陆军医院和二轻干校等。
民国旅社戏楼是长沙城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四合院之一,旧戏楼为城内惟一存世的一座,是历史文化名城长沙重要的文化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5年公布为“长沙市重点保护历史旧宅”、长沙市第二批近现代保护建筑、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3、现状及损毁原因描述
2005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整体布局完整,结构稳固,为长房集团所有,尚未对外开放。
年代久远,饱受风雨侵蚀。建国后,使用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先后作陆军医院、二轻干校使用,后又作廉租房使用,较多居民居住其内,为满足生活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搭建和改建,致使平面布局和建筑结构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2005年修复后,并未投入使用,地板、玻璃有一定破损。
4、自然及人文环境
民国旅社戏楼所在地地形为河谷地带,水系发达,地处湘浏盆地的湘江沿岸,西距湘江约300米,与岳麓山隔江相望。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8-17.2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422.4mm。 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常见树种有樟树、梧桐等,土壤类型为以红壤土为主。戏楼处于长沙市闹市区,院内种植有少量樟树等树木,环境优雅。
民国旅社戏楼地处长沙城区的闹市区,位于开福区通泰街街道。所在的开福区人文魅力独特,因千年古刹开福寺而得名,是“楚汉名城”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戏楼所在的梓园之街名源于清乾嘉年间礼部尚书刘权之在这里修建的后花园“梓园”。清末,“梓园”为布政使衔道员张自牧的宅园,名“絜庐”。现梓园与潮宗街相通,是潮宗街历史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金九活动旧址、真耶稣基督教堂等历史遗存,人文底蕴较为深厚。戏楼西临梓园巷,对面为潮宗街小学,北、南、东侧均为居民住房。西距湘江中路200米,东距黄兴北路、长沙市青少年宫约250米,交通方便,人流量大。
5、保护建议
建议公布为开福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纳入长沙旧城提制改造的整体规划中,合理开发利用并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