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CT检查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3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概述】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以电子计算机辅助形成体层二维像的意思。是7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成像技术,成像能量使用穿透力很强的X线,不但能显示骨骼和体内气体,而且可以清晰观察各种软组织。CT检查诊断准确,方法简单,无痛无损伤,广泛应用于眼科。

【成像原理】CT机是一套很复杂的仪器,包括扫描器、计算机、控制台和计算机程序。扫描器中最重要的部件是X线发射管和探测器。X线球管发射一窄束X线,经过人体头部后被对侧的探测器接收。球管虽然发射等强度的X线,但经过人体时部分被吸收衰减,探测器所接收到的是衰减后的X线。探测器是非常灵敏的光电装置,能把强弱不等的X线等份转变为电能,再经过模拟数字转换器将电能转换成数字,储存于计算机内。多次扫描获得的数据,经过计算机运算重建形成数字矩阵,再经数字模拟转变器转换,显示在监视器上便是我们观察的CT图像。

【检查方法】1、一般CT 或称CT平片,即在不用影像加强制的情况下进行检查。扫描平面分水平、冠状和矢状三个方向。水平层面作为常规检查,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其它方向层面像。水平层而以眦-耳线OM线,即外眦角-外耳道中心连线为标准线,各层面像平行于此线。从OM线之下1cm开始向上连续扫描8-14个层面,层面厚3—5mm。检查视神经及其病变采用1.5mm厚度,以鉴别神经纤维及其鞘。如病变与上颌窦或颅前窝有关,则向下或向上加扫描层面。由于视神经与OM线不平行,前段低、后段高,眼眶检查常使头部向后伸展10°角,即OM-10°,或采用眶下缘-外耳道上缘连线(RBL)作为标准线。平行于此线扫描,可使晶体、视神经和视神经管包括在一个层面内。检查鞍区层面角度为OM+0°,后颅窝OM+10~+15°。为避免病变与骨骼重叠,必要时辅以冠状或矢状像。现代CT机有重建程序,簿层水平像.可重建冠状和矢状像,但大于3mm厚度进行重建则图像失真。

2、增强CT 静脉注射含碘水溶液造影剂、可使病变密度增强。这是因为病变破坏血-组织屏障,造影剂渗出较正常组织为多,且血液内也保持一定量的造影剂的缘故。增强扫描使病变与正常组织对比更为清楚,对一些病变更有鉴别诊断作用。增强剂在国内多采用60%一76%泛影葡胺,静脉点滴。为预防过敏反应,注药前做敏感试验。眶内充填脂肪,与重要正常结构和占位病变密度差异悬殊,为褐示病变,往往不做强化扫描,也能显示得很清楚。

【眼眶CT异常改变】1、占位病变 包括各种新生物、炎性肿物、血管性病变、囊肿和血肿,这些病变密度均较高,在低密度脂肪对比之下显示得甚为清晰。根据肿物的形状、边界、内密度、强化情况及继发改变(眶腔扩大、骨破坏等),有一些病例可作出正确的定性诊断。由于X线穿透力强、眼眶以外的病变也可予以发现。

2、眼外肌肿大 CT发现眼外肌肥大,多见于以下各种疾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炎性假瘤、颈动脉-海绵窦瘘、蜂窝织炎、恶性肿瘤细胞的直接浸润。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为两侧眼眶眼外肌对称性、棱形肿大,眶尖密度增高。肥大性肌炎多发生于一条肌肉,肌腹及肌腱均粗大。其他原因引起的眼外肌肥大,原发病同时被显示。

3、视神经增粗 视神经增粗可见于视神经胶质瘤、视神经鞘脑膜瘤、成血管细胞瘤、转移癌、白血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炎性假瘤、肉样瘤节病及蛛网膜囊肿等。另外一些疾病虽可见视神经增粗,但不伴有眼球突出,如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视神经炎、视神经鞘间隙积血和颅压增高的视乳头水肿。视神经胶质瘤显示为棱形增粗,视神经鞘脑膜瘤呈管状增粗,在薄层面像上可见车轨样改变。

4、眶脂肪体积增大 见于水肿、充血和炎细胞浸润。由于血液和组织液的密度均较脂肪为高,脂肪体积的增大往往伴有全眶区轻度弥漫性密度增高。

5、眼上静脉扩张 利用高分辨CT,在正常人约有33%可发现眼上静脉部分或全部。水平层面像呈膝状弯曲,位于上直肌与视神经之间。眼上静脉增粗见于颈动脉-海绵窦瘘.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眶尖部密度增高者也偶见此血管扩张。

6.眶内钙斑 伴有眼球突出的眶内钙斑见于脑膜瘤、畸胎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和脊索瘤。脑膜瘤视神经增粗钙斑呈管状.畸胎瘤呈高度不均质。视网膜母细胞瘤有眼内改变,脊索瘤主要病变在颅内。另外,静脉曲张和静脉性血管瘤常可发现1个或多个静脉石。

7.眼眶壁改受 CT发现眶骨增生、骨破坏、骨缺失、骨压迫及骨折等改变,较传统X线显示更为清晰。

8.副鼻窦病变 粘液囊肿和肿瘤逐渐增大.破坏眶壁,侵入眼眶。CT可见原发部位密度增高.骨破坏和眶内高密度影。

9.颅内病变 造影剂增强扫描可发现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等,并能显示与眶内病变

关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