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涌村地处东莞市北部,辖地约7平方公里,由4条自然村组成,下辖27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8900人,外来人口25000多人,常住人口10000人。北隔东江与广州增城市仙村相望、与广园快速干线接驳、紧连东莞北潢公路;南距东莞市区8公里,东距东莞市石龙镇10公里,西距107国道7公里,是一个水陆交通发达、水乡特色鲜明的投资热土。
一、立村沿革
潢涌立村于北宋哲宗(赵煦)元佑年间 (公元1086~109

4年),初名西石滘,因村前一河名“潢水河”,到南宋(约1270年)再改名为潢涌,明、清及民国初期,“凰”“潢”均有使用。立村早期有 “村头梁,村尾张,陈吉在中央”的传说,经历900多年沧桑变化,村头梁姓地已成废墟,无实迹可寻;村尾有一口鱼塘,俗称张屋塘,村中部有一个叫“吉屋塘”的地方(已成了一个晒谷场),与传说相符。约公元1109年村黎氏始祖黎宿落户潢涌,由于重视文化,文修武德,黎氏逐代兴旺发达,到南宋期间已成为潢涌村一大姓氏,后梁、张几姓人口因逐渐迁徒而减少,至近代,梁、张、吉诸族已全部迁离,只剩有陈姓留居。至2002年,潢涌户籍人口2000多户中,黎姓占全村总户数90%。
二、经济状况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摸索,潢涌村在经济建设上走出了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形成了以集体自办工业为主,外资、民营协调发展的三车并驾、内外兼修的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多种经济类型互动共赢,区域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
1978年期间把原有的两间土窑红砖厂改建为轮窑砖厂,3年后共发展为5间,1982年起年产红砖达1亿块;1983年建成了一间年产量为2万吨的水泥厂,扩建完成后年产量达20万吨;1980年第一纸厂建成投产,因造纸业经济效益高,有发展前途,1987年开办了第二造纸厂,并引资开办了银洲纸业有限公司、金洲纸业有限公司和建晖纸业有限公司。
2006年,潢涌村现有民营企业(责任有限公司)40 家,个体户300家。累计外资企业42家,外资企业管理费和租金总收入为2978万元。集体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5.6万元大幅度增长到了2004年的2.74亿元、2005年2.2085亿元,2006年2.8312亿元。
三、教育文体
潢涌村历朝以来重视文化教育,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就建有西石书院。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东莞县设14所社学,“凰涌社学”为其中之一所。历代中进士的5人(明朝2人,清朝3人),中文武举人26人,中秀才的数十人。至清朝在各地为官者90余人,其中政绩显著的首推明朝洪武壬子年御赐翰林黎光,官至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
农村城市化:至2002年,已投资3000万元在东江南支流河边滩地上开始建设长达3千米、总面积为87246平方米(131亩)的江滨路和江滨公园,另外投放了1300万元建设起占地13000平方米的街心公园和14500平方米绿化景区,新剧院于2000年9月落成,投资1200万元。2005年,占地14000平方米的体育馆及占地1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相继落成,分别投资了2500万元、560万元。
文娱体育活动:1999年,潢涌村无偿捐资2000万元建起了中国大陆第一座台商子弟学校。该学校座落在潢涌村北部,占地面积为9公顷。潢涌村党总支下辖9个党支部,七个农村党员支部,一个学校支部和一个外资企业联合党支部。共有党员200名,男169名,女26名。2005年党总支被市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十个红旗单位之一和固本强基工程示范点。2007年被市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龙舟活动,2002年首获中堂镇龙舟竞渡第一名,这次赛事村委会投入活动(训练)资金达56.8万元,获奖后,全村万人开筵庆贺,是宴村委会花费18万元。篮球活动,至2002年,全村共有水泥地面标准篮球场35个,其中灯光球场19个。粤剧:由村出资请省、广州市等高档次剧团到村演出,戏票分配(免费)到生产队(村民小组),特别照顾老人观看,扬尊老之风,村有粤曲活动小组,时有自娱自演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初六是“潢涌龙舟景”。潢涌黎氏大宗祠始建于南宋,为珠三角地区现知的最早的宗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