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时敏简介吴时敏,1982年获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艺术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硕士学位,毕业后开始在四川美术学院任教。曾先后担任工艺美术系陶瓷艺术教研室主任、工业设计教研室主任、摄影艺术教研室主任。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在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同时,一直非常勤奋地从事摄影创作。经常到荒僻的西部、偏远的古镇去寻觅理想中的影像,从原始的大自然中获得精神的升华。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积累了摄影作品成千上万。在作品中注入设计意识,注重画面构成的视觉形式美和人文精神内涵的统一。作为专业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勤奋进取、爱岗敬业,倾尽全力来搞好教学工作。曾连续获得1999--2000、2000--2001、2001--2002三个年度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得2001--2003年度四川美术学院十佳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 作品经常参加各种国际性、全国性和地区性摄影展,获得各种获项,作品和论文在国内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 论文《走下神坛的当代艺术及其摄影文化》参加重庆市首届高校摄影教育理论研讨会,获得三等奖;并发表于《重庆市首届高校摄影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个人成就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学术团体,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高教部副部长;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九龙坡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高校摄影协会副主席;全国高等教育协会摄影专业委员会理事和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理事。作为重庆市高校素质教育人才库专家,多次为重庆高校学生举办摄影艺术讲座,也多次为美术学院学生会举办摄影艺术讲座。主持、主办社会各界专家到系科的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主持与法国、德国几所高校的专家教授和师生的学术交流活动。并于2005年初作为学术交流互访专家派往法国图卢兹、尼斯和荷兰相关高校进行学术访问。2006年应邀赴美国纽约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然后环美旅行摄影创作。主要作品1994.11陶瓷艺术作品《雄风》、《自信》两件参加《四川省首届陶瓷艺术展示会》获得金奖
1997.8摄影作品《静地》参加《一九九七全国第八届中国民居学会摄影比赛》获得 优异奖
1998.5摄影作品《雪峰流云》参加《珠江.明佳杯全国摄影大赛》获得 优秀奖
1999.10摄影作品《田园入画》参加《“凤凰. 乐凯杯” 全国高校摄影艺术作品展》荣获 优秀奖
1999.10摄影作品《雪峰流云》入选《第十九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2000.1摄影作品《赤朗错》参加《中国摄影在线第一届全国网上摄影大赛》获得三等奖
2000.10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展《远离尘嚣—吴时敏风光摄影展》
2001.10摄影作品《金色网络》参加《“爱我沙坪坝” 摄影作品展》获得 特等奖
2002.2陶瓷艺术作品《风》参加《2002年巴蜀陶艺家现代陶艺大展》获得 金奖
2000.2摄影作品《雪峰流云》入选《中国第十九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优秀作品赴韩国展览》
2003.1摄影作品《入境 》、《天界》参加《“索佳杯”全国高校摄影艺术作品展》获得 三等奖
2004.5摄影作品《渝西古镇.晌午》参加《“凤凰. 乐凯杯”全国高校摄影艺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2004.5摄影作品《小镇的小生意》参加《第二届三峡艺术节》获优秀奖
2004.5摄影作品《古镇寻梦》参加《重庆市高校摄影协会首届作品展》获一等奖
2004.6摄影作品《雪域》《仰望珠峰》等11幅入选《当代中国摄影名家优秀作品集》
2004.9主持设计实施的《摄影专业教学体系建设》获四川美术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4.11个人摄影艺术成就和代表作品入编《中国摄影百杰》大型画册
2005.11摄影作品《渝西古镇--蓬荜溢香》入选《中国第十一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
2006.5摄影作品《最后的居民》(组照)参加第一届重庆国际摄影艺术大展
2006.8摄影作品《最后的居民》(组照)参加青海三江源第一届国际摄影展
2006.9摄影作品《最后的居民》(组照)参加第六届平遥国际摄影艺术大展
2006.7摄影作品《最后的居民》(组照)应邀赴美国纽约第一银行画廊举办展览并被收藏
2、吴时敏简介吴时敏,2005年毕业于汉诺威大学食品化学专业,获德国自然科学博士学位(Dr. rer. nat.)。吴时敏博士是2003-2005年德国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奖获得者,主编完成了第一本系统论述功能性油脂的专著《功能性油脂》,以第一作者在包括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学术期刊在内的国内外专业出版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他负责完成了德国DAAD项目;主持完成了横向R&D项目“风味蒜蓉的研制与工业化生产”;作为主要骨干完成了国家科技部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的研究;解决了农副产品深加工与保鲜、饮料生产、油脂及其副产品深加工等多个企业的产品开发与技术难题多项。近期主持完成了上海市“登山行动计划”专项“食用植物性产品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和上海交通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现主持上海市“创新行动计划”专项,获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上海交通大学“晨星学者计划”基金资助。研究方向1.食品质量与安全(化学、分析方向)
2.食品化学生物学(风味与香精、脂质、食用菌)
3.食品资源深加工与综合利用近期代表性论著[1]Wu SM, Zorn H, Krings U, Berger RG. Volatiles from submerged and surface cultured beefsteak fungus Fistulina hepatica.Flavour and Fragrance Journal,2007, 22(1):53-60.
[2] Wu ZY,Wu SM, Shi XM.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lutein in heterotrophically cultivatedChlorella pyrenoidosa.Journal of Food Process Engineering,2007,30(2):174-185.
[3]Wu SM, Krings U, Zorn H, Berger RG. Volatile compounds of the wild mushroom Lentinus lepideus grown on chestnut trees.Advances in Food Sciences,2006,28(1): 54-60.
[4] Krings U, Zelena K.,Wu SM,Berger RG. Thin layer high vacuum distillation to isolate volatile flavour compounds of cocoa powder.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2006,223(5):675-681.
[5]Wu SM, Krings U, Zorn H, Berger RG. Volatile compounds from the fruiting bodies of beefsteak fungus Fistulina hepatica (Schaeffer: Fr.) Fr..Food Chemistry,2005, 92(2): 221-226.
[6]Wu SM,Zorn H, Krings U, Berger RG. Characteristic volatiles from young and aged fruiting bodies of wild Polyporus sulfureus (Bull.: Fr.) Fr..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5,53(11): 4524-4528.
[7]Wu SM, Zorn H, Krings U, Berger RG. Flüchtige Sekundärmetabolite aus Fruchtkörpern vonFistulina hepatica.Lebensmittelchemie,2005, 59(1): 11.
[8]吴时敏主编. 功能性油脂.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