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澳门因位於全球台风吹袭频密的地区,气象部门对澳门居民极为重要。除了与天气分析及预报有关的工作以外,气象局更肩负起本地气候和气候演变之各项研究。
此外,气象局亦专责地震和空气质量之监察,设有地震监察站和空气质量监察网络。澳门虽为弹丸之地,各界对气象服务之需求正与日俱增;如:航空、捕鱼、土木工程、邉印、节日等等。
组织架构澳门早期天文台原设于澳门松山灯塔之西,与仁伯爵医院为邻,与松山灯塔相互对峙。系1880年(清光绪六年)由司纳地上尉发起兴建,建成于1904年,该台除注意天气风汛变化外,并报告标准时间,每晚由六时起,每隔3小时亮灯一次。
气象局占地超过三千平方公尺的气象局大楼,坐落於?仔之东巅,俯瞰邻近的[拿殴驶淮Υ舐ブ鞑啵氖吒叩摹付嗥绽铡蛊罄状锼T谄缶肿懿磕谏栌腥龃Γ燮蟠Α⒆恃洞Α⒁瞧黥呶薮Ι{、四个中心﹝气象监察中心、气候暨大气环境中心、处理暨[缪禰行摹�地震监察中心﹞及一个行政暨[普縖�仔岛上的气象局总部,与路环岛上的办事处和澳门半岛上的气象设施,一起为澳门市民服务。而设於澳门国际机场内之航空气象中心,之天气观测及当恶劣天气发生时之特别天气观测,并以国际编码METAR和SPECI的形式向外发。全局有员工101人,气象及地球物理人员约占60人, 其余为技术支援人员或行政人员。
监察网络气象在气象监察上,气象局辖下的十个自动天气观测站,遍布全澳各要点,组成完善的「自动天气[u测站[/路」;当中的三个观测站,更以国际编码SYNOP的形式,每15分钟将资料经由「全球电讯系统」﹝GTS﹞,自动传送至广州及[u港[/构成由[u东省气象局[/[u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三方共同合作的「[u江三角洲[/时自动天气监察站联网」,互通气象[u息[/空气空气质量监察网络,1987年气象局与多个[u府[/门携手合作开展「空气质量[u察[/划」。今天,气象局以一个全自动流动监察网络,有效地测量危害澳门的主要[u染物[/地震地震监察:设在路环岛上的地震站,利用无线电把地震信息送回气象局,然后再加以放大和记录,而最新添置的[u码[/震站,可使地震监察更为快捷准确。辐射环境辐射监察站,气象局总部内,设有监察环境[u射[/工作站,主要探测大气中有害的伽玛(Gamma)辐射。
民防计划气象局在热带风暴或台风袭澳时,即时参与民防计划—「[u风[/。
国际关系直至八十年代,细小的气象局,甚少参与国际事务。一九八七年,应[u东省[/象局及皇家香港[u文台[/联合邀请,首次参加[u江[/角洲地区之「重要天气研讨会」;此后,由三地每年轮流主办。研讨会的主旨在於交流恶劣天气警报之经验,以及促进对暴雨、热带气旋或冷涌之技术探讨和研究。
一九九二年,气象局被接纳为「亚太经济及社会委员会」﹝ESCA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支助之「[u风委员会[/会员,并於两年后在本澳主办第二十七届台风会议。一九九六年,气象局正式成为世界气象组织之地区[u员[/除了履行义务,[u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积极参予世界气象组织的各种活动及主办由[u界[/象[u织[/助之[u议[/
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亦於一九九六年,与[u萄牙[/[u洲[/语国家(PALOP)之气象部门及院校,携手共创「气候暨环境变化」﹝CRIA﹞事务局;以便集众之力,研究气候对大气环境所引致的连锁效应。
自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起,澳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因此,地球物理暨气象台也改为地球物理暨气象局。
在第十三届世界气象组织会员大会上通过澳门继续保留会员资格,并改为中国澳门。
同样,在第三十二届台风委员会会议上通过澳门继续保留会员资格,也改为[u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