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辽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信息

图片1·葛氏辽蟾化石

【中文名称】:葛氏辽蟾

【拉丁学名】:Liaobatrachus grabaui

【生存年代】:白垩世早期

【地层层序】: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

【化石产地】:中国辽宁省朝阳市北票上园镇四合屯[1]

【保护级别】:辽宁省一级[2]

科学分类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两栖纲(Amphibia)

亚纲:滑体亚纲(Lissamphibia)

目:无尾目(Salientia)

科:未定(Incertae sedis)[3]

属:辽蟾属(Liaobatrachus)

模式种:葛氏辽蟾(L. grabaui)

学名由来1998年,姬书安和季强将该属种命名为“葛氏辽蟾”。属名由辽宁省的简称“辽”的汉语拼音Liao、无尾类“蟾”常用的后缀batrachus构成。“辽”表示模式标本的产出地;grabaui是献给对热河生物群早期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美国著名学者葛利普。[1]

个体特征

图片2·葛氏辽蟾近亲—早期锄足蟾科复原图

中等个体,头吻端至腰带末端约75mm,头宽阔,上颌骨具有排列紧密的梳状牙齿,额顶骨可能愈合,其背较短,荐前椎9枚,尾杆骨长于荐前椎总长,荐椎横突宽且呈扇形,肩带弧胸型,锁骨强烈弯曲;腰带长。前肢短粗而后肢长,股骨与胫腓骨等长,近端跗骨长超过胫腓骨之半,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跳跃功能,是淡水、陆地生活的两栖动物。[1]

相关研究葛氏辽蟾是我国最早报道的中生代无尾两栖类,化石材料比较残破。葛氏辽蟾与三燕丽蟾产自相同的地层层位,尽管二者有一些相似,但前者很可能代表早期无尾两栖类中一个原始的未知支系。葛氏辽蟾仅有一件缺少部分头部骨骼的正型标本,发现更完整的化石材料是解决该化石分类地位的关键。[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