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样地取样(plotless sampling)主要用于森林群落的研究,它是Wisconsin学派所创造的取样方法。无样地取样一般用于测定树种的密度,但在样树选定之后,也可得到基面积、频度等数据。无样地取样主要是测两株树之间的平均距离,由距离可以得到每个树所占的平均面积,因而换算出密度值。当然距离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数据进行数量分析。根据距离定义的不同,无样地取样可有四种做法。
1、 最近个体法(Closest individual method)
距离定义为随机样点与最近一株个体间的距离(图1.7(a))。
2、 最近邻体法(Nearst neighbor method)
距离定义为最近个体(方法1中的个体)与距它最近的邻株之间的距离(图1.7(b))。
3、 随机对法(Random pairs method)
该法要求先通过随机样点划分界线,使得该线与最近个体和随机样点间的连线垂直。距离定义为最近个体(同方法1)与位于分界线另一侧最近一株间的距离。(图1.7(c))
4、中点四分法(Point—centred quarter method)
距离定义为随机样点与每一象限中最近一株间距离的平均值。对于一个样点要测定四个距离(图1.7(d)),该法要求事先确定好坐标系的方向。
中点四分法被认为是较理想的方法,在每个样点可测得4个距离,这样总的取样点数可以减少,比较省时。Cottam和Curtis(1956)经过与样方取样法比较研究认为,中点四分法的结果与实际吻合,而其它三种方法一般都有偏差。Cottam(1955)提出前三个方法的结果需要进行矫正;即测得的距离须乘以矫正系数,他提出的矫正系数分别为:最近个体法为2,最近邻体法为1.67,随机对法为0.8,这些都是经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