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思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简介(公元542—635),道号崖仙,南北朝时沧州献县陈家口人。金丝小枣之父。刘仲思兄弟四人,长兄刘轨思为北齐王朝名宦,三弟叔思,四弟季思为小吏。仲思厌恶官场纷争,15岁在乐寿崖南的龙王庙出家修道。

成就北齐后主高纬四年(568年),乐城已是重要产枣地之一。但当时的乐城枣远逊于青州枣和晋州枣。除品味较差外,干枣易蛀不便久储。仲思听说河东猗氏县生有异枣,果大如卵、皮薄肉鲜、

沧州金丝小枣

晒干耐储。于是长途跋涉去该地寻找,果然发现异枣一种,当地呼为“羊角枣”,果长四五寸,酸甜味足,易生食,晒干则干瘦少肉。仲思带回枣树幼株,经辛勤培育部分成活。但所结之果,虽酸甜甘美但个头小,东城人称秦椒枣。秦椒枣生长时极易虫蛀蜂咬,晒干虽剩皮包骨却极耐储藏。仲思满怀希望,将原当地枣与秦椒枣成对种植,根株比肩而生。待二年后,将两树干的内侧各剖其半,在合并为一株,素帛扎紧,蜂蜡封固。当年仅成活一棵,该树一半长原地枣,一半长秦椒枣。翌年开始明显变化,两种枣特性相互浸染,七年后逐渐如一。一个新的品种出现了,枣形明显变小,果长在一二寸间,果皮纹细紫红,果肉温润甘美、剖拉金丝绵延,人们争相引种,时称仙枣或仲思枣。

贡品隋大业二年(606年)九月,信都郡守选仲思枣400粒进贡朝廷,隋炀帝亲尝并分赏群臣及后宫,遂使仲思枣天下流誉,成为果中珍品。 大业四年,刘仲思孙女17岁上得一病,面色恍白,目昏,肤气腐酸,媒人不登,心烦欲死。仲思酌选仙枣肉、桂枝心、白瓜子、松树皮共为末,枣蜜为丸,服食三个月,孙女面色如玉,身泛香气,人称香姑娘。又取仙枣粗皮烧研,新汲井水,枣皮与霜桑叶同煎,澄清洗目,日三次,未出一个月,眸如秋波,如同天仙。 后人把仲思枣改名金丝枣,仲思种枣及用枣事迹在《大业拾遗录》、《广志》、《食疗本草经》、《本草纲目》诸书中广为流传。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