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夹山寺的来历夹山寺又名灵泉禅院,始建于公元870元(唐咸通11年),历经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三朝御修”。至明末清初,大顺帝闯王李自成兵败禅隐夹山住持30年。夹山寺鼎盛时期,其规模宏大,有九殿一宫,后屡经兵荒马乱数度兴废,现已修复六殿一宫。夹山寺是佛教禅宗祖师讲经说法之所,宋代高僧圆悟克勤在此住持说法评唱的《碧岩录》,被誉为天下“禅门第一书”,在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影响深远。夹山是誉满东亚的茶禅祖庭。夹山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碧岩泉是煮茶的极品泉水。夹山开山祖师善会讲禅说法品茶,悟出了“茶禅一味”真谛。据中国茶禅学会专家考证,夹山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
李自成禅隐夹山寺李自成的戎马生涯据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南常德历史学家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考证:李自成的戎马生涯大体可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号称“自成·王”。这一段经历包括:1629年(崇祯二年)参加王嘉胤起义军,后投奔“闯王”高迎祥,号称“闯将”,自率一军。1636年(崇祯九年)高迎祥在周至遇伏牺牲,他继起称闯王。到1643年(崇祯十六年)一月,李自成攻下承关,被推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三月改襄阳为襄京,并进称“新顺王”,创立新顺政权。第二阶段号称“西安·王”。这一阶段经历包括:1644年(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攻克西安,建国号大顺,建元永昌,铸永昌钱。同年三月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至驻防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因战斗失利等种种原因,退出北京,在河南、陕西、湖北一带作战。大顺军联明抗清据《明史》和《明季南略》记载,明末李自成的农民军从北京撤退后,分成几股屯驻洞庭湖南北。根据当时形势,李自成的部将郝摇旗、刘体纯认识到即将南来的清军是自己的主要敌人,便向南明总督何腾蛟宣示合作抗清的意图,何腾蛟鉴于清军压境,无力再与农民军对敌,接受了大顺农民军合作抗清的建议。于是,郝摇旗、刘体纯召其党袁宗弟、蔺养成、王进才、牛有勇皆来归,骤增兵十余万。不久,李自成的侄子李锦(李过)、妻弟高一功率大顺军的主力部队30多万人于隆武元年(1645)来到常德,与南明巡抚堵胤锡合作,实行“联盟抗清”。号农民军为“忠贞营”或“高、李十三家”,布防于荆州一带。李自成的归宿关于李自成的归宿,史学界主要有二说,二说目前都缺乏最直接的证据。一为通山说。此说认为李自成是在1645年(顺治二年)于湖北通山九宫山遭地主武装杀害,年仅三十九岁。另为夹山说,即顺治七至八年李自成被清军击败,出家于石门夹山寺,法名奉天玉大和尚,卒于1674年(康熙十三年),终年约七十岁。到底哪种说法可靠?何璘《书李自成传后》云:“李自成实窜澧州。因旁询故老,闻自成由公安(今湖北公安县)奔澧(今湖南澧县),其下多散亡,至清化驿(今澧县境),随十余骑走牯牛坝(今临澧县境),复弃骑去,独窜石门夹山寺为僧,今其坟尚在云。”《湖南通志》载:何璘,号十樵,宛平举人,乾隆十一年(1746)调澧州知州,因修澧志,周访日闻,得九溪卫教授孙某所告,谓石门夹山寺已故和尚奉天玉即李自成,经过一翻实地考察和考证,撰写《书李自成传后》一篇,以纠正《明史》李传所记。根据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中收集到的流散在澧水流域的文物说明,何璘所记“李自成禅隐夹山寺”应是可信的。
1993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明史学会、湖南省李自成归宿问题研究会先后三次在石门举行李自成归宿问题学术讨论会,通过对夹山收集和出土的文物史料分析考证,使李自成兵败化名奉天玉、禅隐并圆寂于夹山这一历史结论大白于天下。为纪念安息于斯的农民起义领袖,1992年,根据清乾隆澧洲知府何磷所述原貌乃修复重建闯王陵。陵园占地面积30余亩,由纪念馆、陵寝、陵卫、紫石牌坊、神道、明楼、神厨、碑廊、野佛塔等组成。
石门“夹山寺”考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多次亲赴夹山寺考察,收集到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遗物33件。这些都是自1988年以来在澧水流域(澧县、临澧、石门一带)收集到的。其中有:“西安·王”铜马铃30件。黄铜质,分两个版式。一类上面铸隶书阳文“西安·王”字样,共20件,有三型:小型重12克,中型15克,大型28克;另一类上面铸隶书阳文“西支·王”(“安”省笔为“支”)字样,共10件,有三型:小型重12克,中型16克,大型22克。“西安·王”马铃,从总体上看,与陕西米脂县出土的,上面铸有“自成·王”字样的马铃,形制相同,字体一样,花纹近似。伴随“西安·王”马铃收集到的有“永昌通宝”钱2枚。一枚为小平“永昌通宝”,西安版式,直径2.40厘米、穿径0.60厘米、重3.8克;另一枚为折五“永昌通宝”,湖北襄阳版式,直径3.75厘米、穿径0.70厘米、重13克。两枚永昌钱的“永”字,由“二”和“水”组成,钱币界称为“二水永”。
伴随“西安·王”马铃收集到的还有一件南明隆武二年铁罄。该罄形如小圆缸,重33.5公斤,口径44厘米,壁厚1.5厘米,通高35厘米。上腹直壁,下腹部渐内收,罄外侧口沿下饰三道弦纹,下铸竖写阳文楷书130余字,用世、代、兴、隆四个大字把铭文分为四块,铭文全文为:“大明国湖广常德府桃源县大延上乡白云上村鄢家寨李家峪土地祠下住居喜舍官王朝相,同孙肖氏、男王世魁、媳郑氏、孙首、孙喜妹嗣,于隆五二年夏月吉旦,洗心铸造长命永镇金罄一口,在于福地燕梓庵观音慈尊、玄天上帝二位圣前案下供奉,祈保家门吉祥等事,代绵通子孙世远,百事亨,永远为记。隆武贰年仲夏月吉旦造。”
隆武二年是李自成农民军在常德地区与南明“联盟抗清”的第二年,铁罄上铸此年号,说明“联盟抗清”卓有成效,经过一年的顽强抗清斗争,常德一带仍在南明和李自成农民军的控制之下。这件铸有隆武二年的铁罄,便是一件重要物证。何璘《书李自成传后》云:“李自成实窜澧州。因旁询故老,闻自成由公安(今湖北公安县)奔澧(今湖南澧县),其下多散亡,至清化驿(今澧县境),随十余骑走牯牛坝(今临澧县境),复弃骑去,独窜石门夹山寺为僧,今其坟尚在云。”《湖南通志》载:何璘,号十樵,宛平举人,乾隆十一年(1746)调澧州知州,因修澧志,周访日闻,得九溪卫教授孙某所告,谓石门夹山寺已故和尚奉天玉即李自成,经过一翻实地考察和考证,撰写《书李自成传后》一篇,以纠正《明史》李传所记。根据我们收集到的流散在澧水流域的文物说明,何璘所记“李自成禅隐夹山寺”应是可信的。
[1]
《发现“夹山寺”》根据李自成禅隐夹山寺这段历史,湖南吴昕孺先生撰写了“发现夹山寺”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