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善御者,传说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几十年后,造父的侄孙子非子又因功封于犬丘,为之后秦国始祖。
【相关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乐之忘归。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干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而为赵氏。”(见《史记·赵世家》)。
“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皆以造父宠,蒙赵城,姓赵氏。”(见《史记秦本纪》)。
“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见《史记秦本纪》)
根据《姓纂》记载:“帝颛顼伯益嬴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以为氏。”
【传说故事】故事一:
造父是因有祖父孟增的功德,成为周穆(缪)王的亲信随臣。造父与周穆王的岁数相近,都爱收养天下名马,擅长狩猎。周穆王封造父为御马官,专管天子车舆。造父游潼关得骏马六匹,并知潼关东南山中的桃林产天下名马。当时,周天子车乘的八匹骏马,需品种统一,毛色无杂。造父得六匹名马,若献给周穆王,还少两匹。若留为已用,其品种又都优于穆王车乘之马,自感不安。于是,造父向穆王奏明原委,决定亲自入桃林寻良马,补足八匹,送给穆王。
周穆王看见已得的六匹良马,确实是天下之冠,便催促造父尽快寻良马,以换新乘。据《史记·赵世家.正义》记载:桃林之地,“广阔三百里”,树木参天,遮天蔽日,捕获千里良驹,实为困难。造父在桃林之中,风餐露宿,入蛇蟠之川,闯虎穴之沟,终于获良马两匹,合原六匹为二乘(天子车为二乘,一乘马四匹),以作奉献。周穆王万分喜悦,立即换新舆 ,并赐造父亲捕的两匹良马,名为“骅骝”、“騄耳”。造父所献的马,均为千里驹,周穆王对造父更是宠爱。有一天,召造父同乘,出都城丰镐(今陕西西安市),纵马西行,不一会,随行卫队,远远地甩在身后,不见踪影。君臣二人,乘兴扬鞭催马,,半日就到了西城。第一次看到这里地广人稀,山川壮丽,景色古朴,大异于关中。加之,珍兽猛禽遍地,顿生狩猎之心,都积极追禽赶兽,很快狩猎获珍兽猛禽满车。这时,天色已晚,无法辨别归途,便决定在西域找住处,寄宿一夜。二人驾车,任凭良马缓缓而行。良马识途,千里驹通神灵,不知不觉就到了难于觅见的仙境——西域瑶池,得到西王母的热情接待。
故事二:
传说西王母,是容貌绝世,能唱歌谣的神女。周穆王很多天与西王母在瑶池上饮酒唱和,尽情欢娱,乐而忘归,国都不见君主回来,朝纲逐衰,酿成徐偃王之乱。
徐偃王是周朝封国,徐国君之后。据《括地志》载:“大徐城在泗州(今江苏宿迁东南)县北30里,古之徐国也”。徐偃王见周穆王与造父驱车西狩不归,趁朝纲松懈,自认为叛乱之谋,时机已到,便举兵反周,一时势不可挡。
周穆王自入瑶池,与西王母同乐,早已忘却归朝之事。造父忽见千里驹,性躁不安,料知必有事变。于是,放出一骑,任其飞驰而逝。恰巧,放出之骑,领来周王侍队入瑶池。该侍队已寻找周穆王多日,见千里驹,才知瑶池方位。周穆王得知徐偃王叛变的消息,才知自己已险失其国。立即告别西王母,登舆回朝。造父自任舆驾,八匹千里驹,如龙腾飞云,神速似的回到京城,使徐偃王遂不及防,徐军传闻周穆王,乘八龙驾云而归,一夜之间,士兵逃亡近半。次日,周穆王率大军攻打徐偃王,大破之。
周穆王为了表彰造父在此役中所建的救国安邦之功,赐造父以赵城为邑(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赵氏由此得姓。因此,造父是天下赵姓的立姓始祖,又是血源始祖。
【其他故事】
造父学御
原文: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斗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诗言:‘良 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汝先观吾趣。趣如吾,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造父曰:“唯命所从。”
泰斗乃立木为涂(通‘途’),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步往还,无跌失也。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
泰斗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读音nang三声,以往)汝之行,得之于足,应 之于心。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肊(同‘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于 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 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 退,莫不中节。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崄(同‘险’),原隰(读音xi二声,低矮湿地)之夷,视之一也。吾术穷矣,汝其识之。”
译文:
造父是古代的驾车能手,他在刚开始向泰豆氏学习驾车时,对老师十分谦恭有礼貌。可是3年过去了,泰豆氏却连什么技术也没教给他,造父仍然执弟子礼,丝毫不怠。这时,泰豆氏才对造父说:“古诗中说过:擅长造弓的巧匠,一定要先学会编织簸箕;擅长冶金炼铁的能人,一定要先学会缝接皮袄。你要学驾车的技术,首先要跟我学快步走。如果你走路能像我这样快了,你才可以手执6根缰绳,驾驭6匹马拉的大车。”造父赶紧说:“我保证一切按老师的教导去做。”
泰豆氏在地上竖起了一根根的木桩,铺成了一条窄窄的仅可立足的道路。老师首先踩在这些木桩上,来回疾走,快步如飞,从不失足跌下。造父照着老师的示范去刻苦练习,仅用了3天时间,就掌握了快步走的全部技巧要领。泰豆氏检查了造父的学习成绩后,不禁赞叹道:“你是多么机敏灵活啊,竟能这样快地掌握快行技巧!凡是想学习驾车的人都应当像你这样。从前你走路是得力于脚,同时受着心的支配;现在你要用这个原理去驾车,为了使6匹马走得整齐划一,就必须掌握好缰绳和嚼口,使马走得缓急适度,互相配合,恰到好处。你只有在内心真正领会和掌握了这个原理,同时通过调试适应了马的脾性,才能做到在驾车时进退合乎标准,转弯合乎规矩,即使跑很远的路也尚有余力。真正掌握了驾车技术的人,应当是双手熟练地握紧缰绳,全靠心的指挥,上路后既不用眼睛看,也不用鞭子赶;内心悠闲放松,身体端坐正直,6根缰绳不乱,24只马蹄落地不差分毫,进退旋转样样合于节拍,如果驾车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车道的宽窄只要能容下车轮和马蹄也就够了,无论道路险峻与平坦,对驾车人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这些,就是我的全部驾车技术,你可要好好地记住它!”泰豆氏在这里强调了苦练基本功的极端重要性。要学会一门高超的技术,必须掌握过硬的基本功,然后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学习驾车如此,做其他任何事情也都应当这样。
后嗣胄裔由此可见,最初以赵为姓的人,是颛顼帝的子孙造父,他以善于驾御,于周穆王的时候,得到了赵城这个地方为封地,就以封地的名称作为自己家族之姓,而世代相传下来。当时的赵城,现在的位置大致是在山西省赵城县西南。后来,这个家族曾繁衍到天水(今甘肃省)、南阳(今河南)、金城(今甘肃)、下邳(今江苏)、颍川(今河南)一带。
赵姓前世系表(至造父)黄帝(前2697—前2599)—→昌意—→颛顼(前2514—前2437)—→仲容—→夷—→武恒—→伯辛—→女修—→皋陶—→伯益(嬴姓)—→大廉—→武—→琪—→建—→弘—→奎临—→迁—→宣—→永通—→彦翔—→轩—→子能—→费昌—→仲衍—→玉珍—→道宁—→兴—→犍—→大顺—→茂荣—→克和—→达—→胥轩—→中潏—→蜚廉—→季胜—→孟增(皋狼)—→衡父—→造父(赵姓始祖)。
【注明】:造父之后,蜚廉族得氏,为嬴姓赵氏。按照先秦贵族礼制,贵族男子用氏,女子用姓。故秦、赵两国的国君,同为嬴姓,同为赵氏。
赵国世系表(至赵奢)造父—→叔观(宜父)—→赵璋(仲父)—→赵登(季父)—→尔成(公仲)—→赵高—→奄父—→叔带—→赵麟(守仁)—→子丰(知义)—→赵射(慧明)—→赵壮(公明)—→赵夙—→赵衰(?—前622年,赵成子)—→赵盾(?—前601年,赵宣子)—→赵朔(?—前597年,赵庄子)—→赵武(?—前541年,赵文子)—→赵成(赵景叔、赵景子)—→赵鞅(?—前458年,赵简子)—→赵毋恤(?—前425年,赵襄子)——伯鲁—→赵周(代成君)—→赵浣(?—前409年,赵献子,赵献侯)—→赵籍(?—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赵章(?—前375年,赵敬侯)—→赵种(?—前350年,赵成侯)—→赵语(?—前326年,赵肃侯)—→赵雍(?—前295年,赵武灵王)—→赵奢(赵武灵王第九子,马服君,马氏始祖)。
秦国世系表(至赵政)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非子(续嬴姓之祀,别出赵城)—→秦侯—→秦公伯—→秦仲—→赵其(秦庄公)—→赵开(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赵立(秦宪公)—→赵嘉(秦德公)—→赵任好(秦穆公)—→赵罃(秦康公)—→赵稻(秦共公)—→赵荣(秦桓公)—→赵石(秦景公)—→秦哀公—→秦夷公—→秦惠公—→秦悼公—→赵刺(秦厉共公)—→赵封(秦怀公)—→赵昭子—→赵肃(秦灵公)—→赵师隰(秦献公)—→赵渠梁(秦孝公)—→赵驷(秦惠王)—→赵荡(秦武王)—→赵稷(秦昭王)—→赵柱(秦孝文王)—→赵楚(秦庄襄王)—→赵政(秦始皇)
【注】:据《史记》记载,秦、赵王室同出一祖,“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氏),…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1]上古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到战国姓氏逐步统一,而一般以氏作为单一的姓氏。秦、赵皆为嬴姓赵氏,战国末演变为“姓赵氏”[2],故秦始皇当曰赵政而非“嬴政”[3][4]。后世出于误解叫秦始皇为“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