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这不是科学家首次发现细菌可以通过盐晶内液体包进行培养的例证。在此之前,一个研究小组就报告称,他们利用距今2.5亿年的液体成功培育了细菌。不过,由于盐晶会随时间分解和再结晶,从而捕捉到现代细菌,有人对最新研究结果提出了质疑。
形成于超盐度湖泊中。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罗伯特-哈兹恩(Robert Hazen)表示,死亡谷没有年代至少达到1万年的常年湖,这说明再结晶过程从未发生过,从而支持了盐晶同它们表面看来一样古老的说法。哈兹恩曾对之前几项类似研究提出过质疑。
此外,舒伯特还认为,他可以解释清楚细菌为何能存活如此长时间。每个含有活太古菌的晶体里面还存在名为杜氏藻(Dunaliella)的盐湖藻类的死亡细胞。死亡细胞内含有高浓度丙三醇。舒伯特研究认为,丙三醇从死亡细胞中渗出来,太古菌以此为生。舒伯特表示,对于太古菌来说,杜氏藻细胞是一种营养极为丰富的食物,以致它们可以存活长达3万多年。据舒伯特估计,单单一个杜氏藻细胞所含有的丙三醇就足以满足太古菌最少1200万年的生存需要。
研究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首席科学家许志琴院士表示,中美科学家对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获取的二千米岩心合作开展了地下微生物研究,通过对岩心的低温冷储及DNA分析,首次在1080深度的岩石中发现了太古菌及细菌,然后又对六个不同的深度、四种不同岩石性质的固体岩心样品及流体样品进行DNA分析,发现了大量极端条件下形成的微生物,并完成了嗜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的试验性工作。
在盐晶中发现了数十个这样的藻类细胞,但里面却只有两个太古菌,所以说,它们基本上为太古菌提供了用之不竭的食物来源。”如果确如舒伯特所言,那么细菌便可以在盐晶中存活数亿年时间,这与以前的研究结论相吻合。尽管如此,舒伯特仍警告称,“从3万年到2.5亿年,这中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发现在中国2004年,实施的“入地”工程———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中国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在地下2000米深处的极端条件下,仍然“生活”着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靠“吃”铁、甲烷等维持生存。
专家指出,这是近年来中国早期生命研究中的一项重大发现,对研究地下生物圈以及生命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在美国2009年12月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一块盐晶中发现了存活3万年之久细菌,它们以同样身陷囹圄的藻类遗骸为食。这是迄今有关生物体长期生存的最具说服力的例证。
美国夏威夷大学微生物学家布莱恩-舒伯特(Brian Schubert)及同事对从加利福尼亚州“死亡谷”提取的沉积岩心中的盐晶进行了研究。盐晶中含有微小的液体袋状物,舒伯特的研究小组发现,太古菌落能依靠这些液体的样本存活。他们确定了液体的年代在距今2.2万至3.4万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