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太平 (至正年间人,具体生卒年不详)至正年间河北枣强县举人,赴任渠邱县令(今山东安丘市)
原籍正定府枣强县人,其祖上为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据赵俪生《篱槿堂自叙》记载赵太平祖上在枣强县为打铁匠,据安丘县志载至正年间“山左灾疫死亡,地广人稀”。
另据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赵氏族谱记载,元至正年间“太平公荣膺乡荐,旋授安丘令,盖官于安丘曷,籍于安丘哉,时以赴任,半途未及,实受病终旅邸间,又山左灾疫死亡,地广人稀,奉命迁民”,“二世祖扶柩东下,相土择居,编籍于景芝后疃庄,此籍于安丘之由来也” 。
关于的安丘大族,有顺口溜云:“张马曹刘赵,江海河汉尿”,可见赵姓在当地大族中的地位。会看风水的二世祖,扶其灵柩葬于景芝镇保元门内(后称“老林埠”)。土改中,要执行死刑的赵姓人亦多杀于此,似寓有“厌胜”之意。其墓葬因解放后修建景芝酒厂而遭掘,现无从考证。
太平公共有四个重孙,分别为温、良、恭、俭、让、山、林、升,分列1——8支,据赵氏族谱记载,四世祖良的后人即二支人于前明万隆年间(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67—1620)赴汴梁(今河南开封)居住,但是据景芝赵氏族谱记载“且其将从之,初,尚有遗迹可查否,既从之后,尚有声闻相通否,俱不得而知也”“从居汴梁,有后禾叙,其从也,不知其何时从也,其从也,不知其何事从也’”。
雍正十二年,其十世孙赵世勋告老还乡之后协同族人为其建立赵氏祠堂,即景芝镇北赵氏共同的祠堂,有三排高房大院,气势恢宏,肃然装重,十个立柱题词全都出自京城翰林院书法名家之手,清朝道光进士张祺恒(字寿臣,清朝官员,朝议大夫刑部广东清史司主事加一级员外郎衔总办秋审随带二级)为其祠堂作序。现留存于景芝镇赵氏族谱跋序部分,在潍坊地区少见。
其子孙后代现分散居住,除二支外,其余各支赵姓居景芝镇及其周边地区五百余年,今传二十余世,为山东安丘市景芝镇赵氏始迁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