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化石简介

东山人肱骨化石

福建省东山县海域发现的人类遗骨为1件右侧肱骨残段,被称之为“东山人”。该化石由东山县博物馆馆长陈立群于1987年1月21日发现,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尤玉柱、张振标鉴定命名。“东山人”肱骨化石是当时福建省唯一的一件史前时期的人类化石。该标本保存了肱骨体的下半段与肱骨髁相邻的部位,保存长度57.9mm。肱骨体下端的外侧面和前内侧面断裂位置在冠状窝的上方部位;后面断裂于鹰嘴窝的上缘。根据当地渔民提供的线索,该化石可能出自东山岛以东兄弟岛附近的“脚筒骨线”地段(北纬23°30';东经117°38')。

“东山人”肱骨残段表面呈浅灰色,前缘光滑且圆,外侧缘的上三分之一段保留大致完整,并可见到为一锐缘,表面较粗糙;内侧缘较比圆钝;肱骨体的后面相当平整,向下渐渐增宽;肱骨体的横断面呈三角形;骨壁明显地薄。

测量数据“东山人”肱骨残段测量数据表:

测量项目

单位:mm

肱骨体上部

横径

22.7

矢径

18.2

横断面指数(矢径/横径)

80.2%

周长

64

肱骨体下部

横径

25.3

矢径

16.7

横断面指数

66%

周长

69

髓腔

横径

11.3

矢径

10.1

髓腔横径指数

49.8%

髓腔矢径指数

55.5%

相关研究各项测量证明该标本属于人的肱骨化石,并且,各项数字都与近代人类肱骨特征相同。该标本与辽宁“建平人”(时代:晚更新世晚期)的上臂骨化石下半段上部各项测量数据相近,只是“东山人”的肱骨不如“建平人”的肱骨来得扁平。辽宁“建平人”化石出自晚更新世地层中,层位可靠。尽管东山的人类化石无具体地点和层位,但从对比看也应当属于晚期智人范畴。

“东山人”肱骨体残段的表面带有海生软体动物的附着痕迹,表明出自海底无疑,其断裂面上还可以见同样呈浅灰色,与表面的颜色一致,但在后面部位夹有一层黑色物质,应是海底铁锰质浸染所致。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域底部,生物骨骼的骨质纤维中经常受到铁或锰质的浸染,这在东山海域发现的许多哺乳动物化石骨骼的表面上也可见及。[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