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省立文会书院中文名:文会书院
英文名: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
文会——取自《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简介基督新教教会在华教育机构。系外国人在沈阳设立的第一所教会学校,是现在的青岛科

技大学的前身。1876年(光绪二年)2月,苏格兰长老会罗约翰牧师小北关租房设堂讲道,建立奉天基督教神学校。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在原教会学校的基础上,丹麦路德会、爱尔兰长老会、苏格兰长老会联合创立教会大学,正式定名文会书院。初设校址于辽宁省沈阳市大南关;1910(宣统二年)年迁至沈阳一经街。分文理两科。招收中学毕业生。系大学。注重宗教教育和西方文化。1919年(民国8 年)增设中学部。1924年(民国13 年)大学部停办。大学部神科并入奉天神学院(今东北神学院),文会书院改名为奉天(沈阳)私立文会高级中学。
1912年(民国元年)5月,英国长老会利用庚子赔款重建东关教会——基督教中华自立教会[今沈阳基督教东关教会]在大东关成立,附设文华中学。文华中学校址设于沈阳东关教会内[今沈阳东关基督教堂]。1915 年(民国4年)2月,基督教长老会在东关黄土坑创办文华小学。随后文华中学迁往黄土坑。文华中学是沈阳东关基督教会的附属学校。初为旧制中学。1930 年(民国19 年)奉天(沈阳)文华中学校址由沈阳市东郊黄土坑迁到大东边门外,更名为文华初级中学。1946 年迁到一经街并入文会高级中学。
1919年10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大学校长会议,组建中国教会大学联合会的十四所在华教会大学。
这十四所大学是: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岭南大学、长沙雅礼大学、湖北文华书院、武昌博文书院、华西协和大学。这十四所大学在当时已分别设有文科全部课程,多数设有理科或工科。为了表达简洁,通常将这些大学称为“在华十四所”。
当时未加入教大联合会,但已开设大学课程(包括部分课程)的教会在华高等教育机构有沈阳文会书院、宁波圣公会学院[宁波三一书院]、太谷铭贤学堂、岳阳湖滨学堂、福州华南女子学校[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其中岳阳湖滨学堂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当时已开设文科大学的全部课程。为了表达简洁,通常将它们称为“会外五所”。
协和医学院(北京)于教大联合会建立的当年才开设医学本科,1920年加入为联合会成员;但是该校在课程设置和资金来源方面和上述十四所大学有区别。简称“协和”。未加入教大联合会,起初由中国神父创设的教会大学有上海震旦大学。简称“震旦”。
从宗派关系对神学院校分类据统计, 1920 年全国13 所招收高中毕业程度以上学生的神学院校中,有6 所为某宗派独办并为该宗派服务,其中圣公宗3 所(圣约翰大学神科、文华书院神科,宁波三一书院),浸礼宗一所(沪江大学神科),信义宗1 所(信义宗协和学道院[湖北信义神学院])、长老宗1 所(文会书院神科)。其余7 所学校为3 至8 个宗派的合作事业(包括燕京大学神科、齐鲁大学神科、金陵神学院、湖南协和神学院[湖南圣经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神学院、华西协和大学神科、广州神道学校[广东协和神学院])[1]
文会高中在一经路现沈阳市委住址,院内一座法式灰色二层小楼,沈阳第一任市委书记黄欧东曾住于此,后又有组织部长申之兰,宣传部长赵阜等到先后住过这里。学校设备齐全,有化学、物理实验室,广大的体育场,400公尺跑道,篮、网、排、乒乓球类齐全,学生只有三班,每班40人,所以教出的学生总体水平高。设校长两人,分别由中英人士担任。
名称变更1950年9月16日,由工业部轻工管理局正式接办前私立文会中学,改名为轻工业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简称: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旧址:沈阳市南市区北一经路3号)。原有学生高中3个班、初中8个班共572人,由轻工高职成立附设学校继续学习。原教职工继续留用。新招高职学生128名,分橡胶和造纸2个专业3个班。全校学生重新编制,分为高职、高中、初中三个部分。10月3日为庆祝工业部轻工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成立,于13∶00时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
1952年4月5日原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52)工教中字第27号命令,将工业部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改名为沈阳轻工业技术学校。8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轻工部(52)人字第8375号令:沈阳轻工业技术学校改名为沈阳轻工业学校。
1954年沈阳轻工业学校(纤维造纸工业专业)并入天津造纸工业学校,后参与合并组建河北轻工业学院,并相继更名为天津轻工业学院、天津科技大学。
1954年6月更名为沈阳橡胶工业学校;
1956年7月迁至青岛,改名青岛橡胶工业学校
1958年9月2日在青岛橡胶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山东化工学院,直接招收本科生。
1961年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橡胶工业学校(橡胶工艺和橡胶机械专业)并入山东化工学院
1958年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橡胶工业学院创建(合署)
1968年青岛橡胶工业学校并入山东化工学院
1984年9月山东化工学院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
1998年由原国家化学工业部划转山东省领导
2001年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青岛化工学院
1962年青岛美术专科学校创建
1963年青岛美术专科学校改建青岛市美术学校
1981年青岛市美术学校更名青岛工艺美术学校
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
2003年青岛化工学院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
文会学子朱霁青(1882-1955),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入奉天文会书院后肄业,1902年东渡日本,入东斌学堂学习军事。在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东北抗日救国军总监部总监。
钱公来(1886--1969)原名惠生,字希古。奉天(今辽宁省)黑山人。文会书院肄业。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1906年随朱霁青蒙边光复军起义,失败后赴吉林从事屯垦。1911年武昌起义,蓝天蔚组织关外都督府,被任辽西招抚使,1912年任同盟会奉天支部文事部长。在讨袁称帝斗争中,率东北革命武装进入山东,攻克潍县。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东北军第一师师长.1927年东北国民救国民指挥总监。1936年后,任东北大学教授,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0至此1945年任第一二三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董德嘉(1899-1980),1915年自奉天(沈阳)文会书院毕业 鞍山市基督教会长老
陈北辰 1931年“九·-八’事变后,在文会中学补习。历任安东市(今丹东市)市长,中共安东市委第二书记,辽东省委、辽宁省委统战部部长,辽宁省委常委、秘书长,辽宁大学党委书记,辽宁省副省长,辽宁省第三、四届政协副主席和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育明(1913-2001) 1931年至1934年,在奉天沈阳文会中学高中读书。中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辽宁省委员会副主席、侨联中央委员会委员。
牛平甫(1915-2008) 1931年考入沈阳文会书院读书。建国后,历任北票中学校长,热河省教育厅厅长,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原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原常委、原中国民主促进会参议委员会常委
何锡麟(公元1921~今),锡伯族,锡伯名何叶尔·李力,曾用名何乃祥、李力。著名化学工业专家。1937考入奉天文华中学(后并入文会高中)
戴天民,理性力学家,力学教育家。1947年,他以最高分数考入沈阳文会高中,目的是为了毕业后能去英国留学以便摆脱困境,有所作为。不到半年,因无经济来源只好离开这所当时令人向往的教会学校。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何滨,1947年入沈阳文会高中。现为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阎述诗(1905-1963) 我国现代爱国音乐家,特级数学教师。 幼年就读于沈阳文会书院,后又就读于北京汇文中学。
崔恩选 (1917-1998) 中国化学学会理事、河北省化学学会副理事长 1925年入朝阳基督教会崇德小学读书;1931年入锦州基督教会育贤中学读初中,1934年入奉天基督教会文会中学读高中;1937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应用化学科留学,1942年10月25岁毕业回国。
韩朔 1918年4月15日(农历)生,电工学家,中学时韩朔在教会学校文会高中念书,校长和主要老师为英国人,初步了解一点西方世界。大学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求学。那时是日本占领时期,同学半数以上是日本人,但因为韩朔成绩很优秀,总是第一,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可,担任班长工作。1942年毕业后,韩朔留校任教
刘希文(1916~2003)辽宁省铁岭县,先后在开原师范、沈阳文会高中读书,1935年在北平东北大学学习,外贸部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副部长兼任中日长期贸易协议委员会主任
王宾如 字志俨,辽宁省辽阳人。生于1903年7月18日。1921年考入山东济南齐鲁大学理化系。1926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沈阳文会中学教书,后任校长。1929年与法库县纯贞女校校长景星瑞结婚。1938年,住恩施的美国路德会为给万县的协同神学院培养后备生,拟在万县创办一所中学,遂聘王宾如前往万县筹办协同中学。1939年,王宾如抵达万县任校长。1940年9月,协同中学(Concordia Middle School)[今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与文德中学合并,在高笋塘半边街路德小学的后院正式开学。1950年,王宾如回到沈阳,在建于母校文会中学旧址的轻工业部橡胶工业学校任教。1985年12月19日,在北京安然辞世。
邓绥甯 (1914.1.24~ 1996.2.26)本名 邓士铭 剧场艺术家.制作人.学者专家。九一八事变后,就读文会高中,1932年编写独幕剧《头号病室》,为其剧本处女作。1938年齐鲁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中学教师、长白师范学院副教授。来台后,曾任教育部特约编审,台湾艺术专科学校[今台湾国立艺术大学]影剧科主任,并任教于政治大学、政治作战学校、澹江大学、东海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台湾艺术专科学校。
张辛实(1916~1984)原名张英华,爱国作家、电影导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加入了"东北抗日青年大同盟"。1933年他入沈阳市的一所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文会书院,。1936年春,考入日本大学艺术科攻读电影专业。1946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副厂长,1982年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吉林分会副主席
吴伯威(1914-2006) 遭“九一八"事变而转学沈阳文会中学和北平知行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 我国当代著名的写作理论家 1980年起,先后被选为全国写作学会副会长、顾问,吉林省写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纪刚 美国华裔作家 本名赵岳山。1920年生,辽宁辽阳人。就读沈阳文会高中时期,纪刚得了「狂读症」,创下一年读上百本闲书的纪录。除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还在敌伪统治下暗地读了许多由津沪运来的五四之后的新文艺刊物。七七事变后就读满洲国的辽宁医学院医科,曾任台南第四总医院小儿科主任,在台南开设儿童专科医院。着有散文集《诸神退位》、《做一个完整的人》,小说集《滚滚辽河》等。
那恕(1915-1938),在沈阳文会中学读书时,正值“九一八”事变爆发,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游击1支队政治委员,1938年于河北省涞水县作战牺牲
柳国明(1897—1938),次柳东亚,辽宁辽阳人。早年在奉天省立文会书院就读,后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生物系毕业。留学美国,在美国爱欧瓦省立农工大学获硕士学位,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后,受东北大学的聘请,任教育学院生物学系主任教授。1929年,组建东北大学农学院,担任东北大学农学院第一任院长。他长期从事生物学研究,是我国生物学、农学方面著名学者
齐希武:原为沈阳同盟会活动中心——奉天文会书院学生,1906年加入同盟会,曾任长春基督教中学校长。 清末东北三大革命报刊吉林《长春日报》创办人之一(另外两大革命报刊是哈尔滨《 东陲公报》、奉天《大中公报》)
金冶 ( 1913.9.25 -),满族,原籍北京,生于辽宁沈阳。 1932年在沈阳文会书院文科毕业 。1938年至1943年在北平从日本油画家横山央儿专攻油画,并在横山画室任教 。1945年在北平曾经创办《平津晚报》 。1946年至1948年先后在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哈尔滨大学、东北科学院、东北大学美术系任教 。1949年任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天津美协副主席 。1950年调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理论教研室主任,曾兼任学报《新美术》、《美术译丛》主编 。现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浙江分会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浙江分会理事 。长期从事美术史论研究,兼擅油画 。著作有1956年出版的《绘画色彩方法论》,并在报刊上发表有《正确评价绘画上的印象主义》、《关于绘画的抽象主义》、《色彩的理论和实践》等论文 。
蔡天心(1915.6.21--1983.3.5)原名蔡国政,辽宁省沈阳市常家湾子村(属东陵区)人,参加革命后改名蔡捷,又名蔡天心,著名作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年仅16岁的蔡天心考入沈阳文会高中,接
触到鲁迅、高尔基革命作品,受到新思想的启蒙。193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历任成都《新民报》副刊编辑,延安中央研究院文艺理论研究员,中共辽西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大学教授,辽宁学院(今大连大
学初等师范学院)院长,《东北文艺》主编,东北文联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专业作家、副主席。
傅世英1919年11月出生于吉林省德惠市书香门第,祖父是一位心地善良、性格开朗的虔诚基督教徒,幼时就接受“博爱,仁慈”为核心的基督教义熏陶,为后来的品性和素质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傅世英教授勤奋治学,在“沈阳文会高中”仅读完高中一年级,就考取了沈阳盛京医科大学,从此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生涯。哈尔滨医科大学终身教授。
富景隆 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教授。曾担任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命题组副组长、命题审定组组长等。1948年沈阳解放,当时17岁富景隆正在读沈阳市私立文会高中2年级。后进入东北军区军事工业专门学校。全国的解放,党中央决定将军事工业学校各专业的学生,一律保送到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1954年毕业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直至1996年离休。
杜西林 辽宁铁岭人 革命烈士 沈阳文会高中文科毕业 黄埔军校第十一期 东北民主联军(即东北人民解放军)保安第1旅第1团第2营第6连(隶属我军王牌军陆军第54军130师)指导员。1946年4月在解放东北战争中牺牲于吉林省四平市三道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