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系分泌物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根系分泌物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研究领域,早在18、19世纪,Plenk(1795);Decandolle发现根系分泌物对邻近植株有促生和抑制作用。Halsted在1888年的报道加深了对根际效应的认识,他发现细菌在苜蓿根尖周围的聚集是由于根系分泌的刺激物质导致的。1904年,Hiltner提出了根际的概念,并认为根系分泌物是引起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此后对根系分泌物的研究逐渐展开,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直到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认识到根系分泌物与固氮菌的互利关系时,此领域的研究才日益被人们重视起来;但由于当时测试手段和实验条件的限制,起初有关分泌物研究方法的进展非常缓慢,而随着显微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根系分泌物的研究发展迅速。20世纪70~90年代,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并且伴随着根系分泌物在植物营养、设施园艺、农业生与环境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根系分泌物的研究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尤其近十几年,根际微生态学的研究已获得较大成就,“根际”这一特殊区域成为研究的热点,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间相生相克(Allelopathy)关系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至今,随着相关学科,如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植物学、分子生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技术的不断改进,国内外学者在不同植物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影响因素、分泌机制、检测方法,以及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很大的进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