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耳草灰霉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文名:

虎耳草灰霉病

别名:

金钱吊芙蓉灰霉病

英文名:

拉丁名:

所属分类:

叶、花、果病害

分布:

病原菌:

半知菌类真菌 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oonexFr.)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分生孢子梗直立,大小280~550×12~24(μm),浅褐色,有隔膜,顶部呈枝状分枝,分枝末端膨大,上生小突起;分生孢子聚生在分枝顶端,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至浅褐色,单胞,大小9~15×6.5~10(μm)。

为害部位:

叶片

为害时期:

江苏、浙江、上海一带4~5月常见其发病。

症状:

虎耳草灰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斑常沿叶缘发生,半圆形或圆形至不规则形,水渍状,暗绿色至褐色。湿度大时,病部迅速扩展,严重时整个叶片变黑褐色腐烂,病部生出灰色霉层。天气干燥时呈轮纹状褐色枯斑,霉层也不明显。

发病规律:

虎耳草灰霉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上存活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气温18~23℃,持续阴雨潮湿天气,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易染病。春季低温或寒流侵袭、植株生长衰弱或株丛间郁蔽发病重。江苏、浙江、上海一带4~5月常见其发病。

传播途径:

治理措施:

(1)发现病株及时清理,养护环境湿度不宜过高并注意通风,养护温度不可低于15℃。 (2)必要时喷洒30%大力水悬浮剂900倍液或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1200倍液、28%灰霉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