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八景之六
位于珲春市郊,有“双城对峙一水寒,两岸青山带硝烟,曾经旌旗漫天雪,不见儿郎凯歌还”之语。
一、悠远的历史珲春系满语译音,有“汉汊”、“河汉”之意,后引申为“边地”、“边陲”之意。
据《明史》记载,原称“浑蠢”,其语源于女真语,即“边陬”“近边”之意。“珲春”为“浑蠢”的转音。明代称此地为“珲春卫”,一向被视为边寨重地。 此地早在周秦为肃慎地,汉、晋为北沃沮,北魏时期属勿吉地,隋至唐初为拂捏靺鞨之南境,白山部之东境,后属渤海南京南海府,江为博罗满达勒部。金代为完颜部肇基王业之地,后属上京海兰路,元属开元路,明代于此地设置珲春卫,明末为满族舒穆禄氏所据。清顺治十年(1653年)此地为宁古塔昂邦章京统辖地,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政府设珲春协领,这是有资料可查的珲春地名第一次在官方出现。
珲春协领下设卡伦(哨所)15处,隶属于宁古塔副都统。次年始建协领衙门于浑蠢水(即珲春河)之北,并开始建城。雍正七年(1729年)隶属宁古塔副都统,同治九年(1870年)属吉林将军,光绪七年(1881年)撤销协领,改设珲春副都统,延吉全境归珲春副都统管辖,光绪十五年(1889年)改为珲春府,光绪二十八年(19O2年)兼署延吉厅理事同知。宣统元年(1909年)改珲春副都统为东南路兵备道,移驻延吉。宣统二年(1910年)设置珲春厅,隶属东南路道。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改珲春厅为珲春县,三年(1914年)六月民国政府重更道制,东南路道改为延吉道,珲春县为延吉道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珲春县直隶吉林省,为二等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改东北为九省,珲春县为松江省所辖,1949年划归吉林省所辖。
二、自然和人文情况
珲春市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境内有珲春、春化、敬信等几个沉煤盆地,煤炭探明储量7.78亿吨,远景储量12亿吨以上,是吉林省最大的煤田。全市森林覆盖率为76.5%,活立木总蓄积量为5,128万立方米。全市境内共有大小河流52条,水资源总量20.5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12,770立方米。全市土特产资源1,000多种,盛产人参、鹿茸、蜂蜜、哈什蚂等名贵滋补药材和松茸、木耳等土特产品。
珲春市气候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5.65℃,平均降水量617.9毫米,无霜期140—160天,由于靠近日本海,冬季不太冷,夏季不太热,8月份平均气温21.2℃,是盛夏避暑之胜地。 珲春市幅员面积5,14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25.8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5万人,朝鲜族占42.8%,汉族占47.6%,满族占9.3%,其它民族占0.3%。
三、双城对峙位于珲春市郊区,由干沟子山城和萨其城组成了恢弘的双城对峙历史景观。
一、珲春干沟子山城
地理坐标: 42°56'41.91"北;130°30'21.53"东
金代城市遗址,位于珲春市哈达门乡东红屯西1公里的干勾子沟口东北山上,西南距珲春市25公里。
金代城址,位于珲春市哈达门乡东红屯西1公里的干勾子沟口东北山上。西南距县城25公里。山城南1公里为珲春河。 山城依险峻的山势而筑,方位北偏西80度,平面呈不规则形。东、西、北3面城墙较直,南墙弧曲,周长约2500米。垣多土筑,部分为土石混筑。南墙和北墙较低,东、西墙较高,最高处达6一7米。山城有门址两处,一处设在南墙的东北段,一处设在西墙与北墙的折弯处,即山谷的沟口,并筑有瓮城。城墙共有8处马面和4处角楼。这类建筑有的以石垒筑,有的用土夯筑,集中设在东、西城墙上。东北角与西南角有角楼遗迹,登临此处,可俯瞰城内外。
城内多为漫坡,分布有数十处居住址。居住址一般为边长5一8米的方形围墙,或圆形浅凹坑,居住址内散存着少量泥质陶片。在距西南角楼址东北200米处的缓坡上,可以见到一处边长40米的小城,城内有东西向5排房址。《辉春古城考》载:"城内市街房舍,遗迹宛然,有础石二十七,观其形制,建筑之宏,可以想见"。 城内出土许多珍贵文物。《浑春古城考》载:在于沟子山城曾"发见钩戟二具,锈蚀过半"。"居民掘地,曾得铜镜一"。关于铜镜尺寸、纹样,《晖春县志》有详尽的描述:铜镜"径五寸许,柄长三寸许,镜背有树一,弯形。有一人(似图本中神像,头顶有圆光)坐树下,一人扶伞(仪仗属之伞形未支开),有飞鹤一龟一向之坐树之上。有日月悬空,均隆起,镜面平滑无文字"。 与金代的仙人故事镜相同。城内还出土过"熙宁重宝"铜钱、擂石,以及各式铁镞、铁锅、车辖、带字石块、瓦片等。
二、珲春萨其城
地理坐标: 42°49'2.72"北;130°31'18.09"东
渤海郡遗址,亦称沙齐城、八连城。位于珲春盆地东北部。西距珲春市杨泡乡杨木林子村1.5公里。
山城修筑在1个周长约21公里、海拔493米的山峰南端。其南1公里处有珲春河支流自东向西流过。山城北与中苏边界的烟筒砬子山相望。 城垣依起伏的山势而筑,城的形状不规则。城垣石筑,高约2一3米不等。墙内侧有宽2一5米、深1米左右的壕沟。城周长约7000米。城西南角和东端各有一了望台,两处了望台都是利用突悬外伸百余米的山峰修建而成。西南角望台,高约3米,直径30米,周围绕以石墙。登临此处,珲春盆地尽收眼底。东端望台的形制与西端望台基本相同。
山城有5处门址,即一南门、一西南门、一东门、二西北门。门址均宽8米。西北两处门址分别设在山沟口两侧,相隔约20米。沟口中间筑一条东西长70米、高10米的石墙,横堵沟口,以加强防御。西南门设在西南角望台附近的险要处。南门修于西南门的东侧,两者相距500米左右。东门址开于东望台的北部。 城内可分为东和东南两个沟岔,东沟长,东南沟短。从城西北门进入城后,逆东沟而上,可到达东门;沿东南沟而行,可到达南门。
这些都反映出这里古代城市都是依靠山型、山势来修筑,来增强城市的防御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