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九园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大峡谷镇,地处浙西大峡谷景区的北部,毗邻浙西天池,桃花溪穿村而过,景色秀美,民风淳朴。全村含小九岭、阴山、阳山3个自然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7人(81户,其中党员17人),山林总面积5389亩,耕地398亩,山核桃林600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该市昌北地区较为典型的“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小山村。党支部是个“老牌”先进党组织,近年来连续被评为杭州市、临安市“五好”党支部、文明富裕村、农民增收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基层党组织、先进基层调解组织。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九园村的发展关键得益于一个好的党支部,坚持以革命先烈传统教育,使党支部形成一个战斗集体,带动群众艰苦创业,扎扎实实建设新山区。这里记述的是九园村党支部,发扬红军不怕远征难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改变村里面貌。
村委建设九园村党支部书记郑瑞云,是前几届党支部书记同革命先烈传统教育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有文化,有胆识,又有工作能力。1995年挑起村委会主任重职。2001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接过前任书记交下的这根接力棒,坚定当好“班长”的信心,立誓要像前任书记那样,把工农红军革命精神接过来传下去。尽管前任书记有的退居二线,有的离开人间,但还有一位80开外,原是地下党交通员在身边,是建设党支部、开展传统教育极好的典范。党支部每次开会和党组织活动,都请老前辈讲述革命斗争经历,回忆村里青年农民何有为,早在1938年2月参加工农红军,在浙皖边界开展革命斗争,宣传革命真理,传播红色种子,后被敌人逮捕杀害,年仅22岁。这种“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丢”精神,领导班子成员深受教育。在一段时间里,有的党员干部认为,只要勤劳动,守法纪,村里事多管少管不在乎。党支部认为,这种“混于普通老百姓”的思想,降低了党员标准,作为一个党员勤劳动,守法纪当然重要,但还必须具备带动群众致富的本领,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尤其是农村党支部,要“打铁先得自身硬”,一身正气带领群众走富裕道路。经过再三教育,全村17名共产党员,树立一个信念,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处处事事做表率,要像革命先烈那样,在任何困难条件下,全力为党为人民做好各项工作。对党的事业增强信心,对村里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形成了一个战斗集体。带领群众建设新山区,把红军用鲜血灌浇的这块土地装扮得更加壮丽。让先烈安息,让农民富起来,让红旗在白云深处高高飘扬。
经济建设九园村党支部把革命传统教育同发展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干部和群众要珍惜工农红军热血灌浇的这片土地,用自己双手打扮的更加秀丽。尤其在山区,要开创绿色产业,把它变成财富。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的人产生“小富即安”的思想,认为吃有了,穿有了,用钱也比以前宽裕了。用不着拼死拼活的干了。党支部书记郑瑞云是个有文化,有经济头脑的人,在工作实践中意识到,党员这种“小富即安”思想。尽管是少数人,但是也是一种苗头,应当加强教育。多次召开党支部、村委会会议,请王云前辈讲述要向革命先烈那样不怕苦,不怕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去红军在“桃花溪”一带开展革命斗争活动,走的是野猫路,吃住在山洞里,没有衣穿只好受冻;没有粮食,只得受饿,想想那种精神,我们要爱惜这片土地。把红军踏过的土地,栽种各种树木和经济林,成为绿色海洋,使绿色变财富,建设新农村。这种就地取材,联系实际进行的教育,使党员干部乐于接受,都表示愿把这个传家宝接过来,用于生产建设。思想认识统一了,干劲也出来了,党员干部立誓:若要富,要在山上下工夫。把全村5389亩山林重新调整结构,作出规划,大力发展经济林,宣布谁种谁有,50年不变。村两委会集中精力花在山上,引导农民在山靠山走富路。党员干部明确目标任务,应用于生产实践,带动群众开发绿色产业,把荒山建设成为“绿色银行”。在党支部齐心协力战斗下,唤发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绿色产业发生了可喜变化。毛竹面积从原来的450亩发展到650亩,建设成为市级农业示范园区,毛竹蓄积量成倍增加。通过毛竹园区的管理使毛竹的产值从原来的300元/亩提高到了900元/亩。最大的毛竹达到75公斤/株;山核桃面积从原来的400亩增加到800亩,产量从原来的300担增产到现在的800担,笋干竹从130亩增加到350亩,高山茶叶收入从8万元增加至12万元。绿色产业收入达23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7000元,红色传统教育变成精神力量换来巨大绿色财富。
新村建设这个村党支部善于团结广大群众、把村民力量凝聚起来, 参于村里的建设事业。“班长”郑瑞云是团结村民带头人。村里要开一条盘山公路,涉及到村民王某某的大屋小屋拆迁问题,尽管开了几次会议。耐心地做思想工作,多数人都通情达理,愿意配合村委会安排,主动做好拆迁工作。但仍有少数的农户因自己的利益达不到目的不肯迁拆。郑瑞云和其他干部一起上门做工作,讲明开公路第一次为的是解决农民自古以来肩挑背驮的笨重体力劳动,“若要富,先开路”,公路开通,农副产品用汽车装运,上城出街汽车到家门口,山里人出门爬山进门爬坡时代就结束了。那个农户听了劝告动了心,表示愿意搬迁,舍小家顾大家。思想通了,搬迁工作也就胜顺利了。还有一个张某因谋私利,在村庄整治时,在村浇筑公路工地上偷偷地背走了两包水泥作私用。明明是损害集体利益,却是强词夺理,旁人去说也不理。郑瑞云亲自上门面对面劝说,把水泥归还集体。张某满腹牢骚,骂村干部是“狗官”,郑瑞云一时感到耐不过气来,这件事专门请教老前辈王云。王云同志耐心地说:“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告诉小郑当干部要忍得住气,为了百姓公共事业,要理直气壮的讲,要大胆地干。老前辈的指点,使郑瑞云树立了肚大忍气精神。多次上门做工作,并和张某一起吃饭,沟通思想,最后张某转变了态度,并主动作了检讨,把水泥归还给集体,并按政策作了处理。郑瑞云在实际工作中总觉得:作恶一个人会记住一辈子仇恨,劝好一个人就会调动一大片人的积极性,党支部就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团结是力量,集中精力投入公路建设,仅5个月时间,一条长3.5公里,宽6.5米的盘山公路终于开通并浇上了柏油。解决了祖祖辈辈脚高脚底石阶路,村民们高兴地说:“山村通公路,全靠党支部,山里人真有福气 !”
文明村风这个村无论白天还是夜间,均无人赌博,也没有偷盗行为,更没有发生刑事案件。村民们一心投入生产和工作,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年来,党支部坚持的革命先烈教育为主题,经常不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村里的人树起文明新风。因为村里有两面工农红军传下来的红旗。一面是已故的何有为,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熏陶下,长期战斗在浙皖边界山区,1938年2月被敌人杀害,年仅22岁;另一面是幸有的地下党组织的交通员王云,当时16岁背着药箱,以医生为名,为工农红军递情报,翻山越岭走野猫路,风里来雨里去,曾三次围剿逮捕王云,次次脱险幸存下来。现年86岁,离休在家安度晚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开会,经常运用这两面红旗作教材。请老人讲述工农红军战斗年代历程,教育村民,要像革命先烈那样做人,热爱集体,关心国家大事,齐心协力建设新山区。并将这种宣传延伸到学校向学生们宣传红军精神……村两委会干部也都带头学习革命先烈事迹作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动力,还专门制定村规民约,把学习英雄事迹制度化。把这种精神转向村里开展敬老爱幼的活动。树立“尊老养老”新风尚。近年来,村两委会干部抓住涌现出来的尊老养老、勤劳致富,家庭和睦先进人物作表彰,进一步营造文明村风氛围,村两委会干部也自觉地带头执行制度,做到带头致富,带头勤政廉洁,带头敬老养老,不准侮辱他人,不准参与赌博,不准乱花集体财物。领导班子成员做到“三带头三不准”为树风气作出榜样,致使村民尊老养老,邻居团结。就是出现纠纷,村委会的调解组织上门调解。人到事化解,所以历年来,九园村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把村民内部的矛盾都解决于萌芽状态,调解率达到100% 。调解委员会被杭州市授予“先进调解组织”荣誉称号。
九园村党支部运用革命传统教育,提高村民思想素质,维护农村稳定,党支部村委会便可集中精力抓发展,这几年来,先后投资170万元拓宽和浇筑长3.5千米,宽6.5米的标准四级公路。投资了68万元实行村庄整治,浇筑了全村3千米机耕路,5.5千米的人行道,搬迁了猪牛栏18只,投资50万,实施农电网改造、生态公墓建设,村委办公场所新建,安装了路灯40盏,设置垃圾箱18只,做到了专人清洁垃圾,统一填埋,
村容环境通过村党支部近几年的奋斗,大大改变了原来的交通、道路、环境、卫生等的脏乱差局面。在村支部书记郑瑞云的带动下,根据目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村庄的基础设施,依托了浙西大峡谷旅游景区的开发,率先在白云深处办起“九岭山居”农家乐。全村有11户人家办起农家乐,160张床位,年接待旅游客人上万人次,收入50多万元。被浙江省评为“农家乐特色村”、杭州市“旅游休闲度假特色村”。村民们高兴地说:“村风树好了,村貌变好了,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多亏有个好的党支部,有批好干部,我们跟着干部走就有奔头了!”这是村民对党支部的评价。当然,作为党支部的“领头人”一心为民谋发展,党和政府给予极高荣誉,郑瑞云先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临安市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村干部,当选为临安市第十一届党代表、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又连选为两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九园村为有这样的好干部感到自豪,今后将进一步振奋精神,齐心协力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