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申格效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残余应变为1%~2%),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应力(弹性极限或屈服强度)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应力降低(特别是弹性极限在反向加载时几乎降低到零)的现象,称为包申格效应。

产生的原因:包申格效应与金属材料中位错运动所受的阻力变化有关。在金属预先受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时,位错沿某滑移面运动,遇到林位错而弯曲。结果,在位错前方,林位错密度增加,形成位错缠结或胞状组织。这种位错结构在力学上是相当稳定的,因此,如果此时卸载并随后同向加载,位错线不能作显著运动,宏观上表现为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但如卸载后施加反向力,位错被迫作反向运动,因为在反向路径上,像林位错这类障碍数量较少,而且也不一定恰好位于滑移位错运动的前方,故位错可以再较低应力下移动较大距离,即第二次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

如果金属材料预先经受大量塑性变形,因位错增殖和难于重新分布,则在随后反向加载时,包申格应变等于0

消除方法:预先进行较大的塑性变形,或在第二次反向受力前先使金属材料于回复或再结晶温度下退火,如钢在400~500℃以上,铜合金在250~27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