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头遗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堡头遗址位于磁窑镇堡头村。现存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厚层1-6米,为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宁阳部分,是大汶口文化最早发掘地,最初曾称“堡头文化”,又命名为“大汶口文化”。1959年,兴修津浦铁路复线时,在堡头村西暴露出部分古代遗物,经济南市博物馆鉴定,为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同年6-8月,由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和济南市博物馆主持,发掘墓葬133座,陶窑一座,出土文物1800余件及大量动物骨骼。证明了此处确有一支距今4000-5000年,具有独特风格的原始文化。

出土墓葬的形制为长方竖穴土坟,一般四壁较为整齐,除一座墓葬为南北向外,其余全部为东西向。最大墓长4米多,宽3米多。小的仅1米左右,宽不到半米。在133座墓葬中,128座有人体骨架。单人仰身直肢葬最为普遍,亦有侧身葬,偶见有俯身葬和屈肢葬。在成对成年男女合葬墓中,为男左女右。其中有晚期墓葬一座,男性骨骼具正中,女性骨骼则具正穴一侧。墓中有陶器随葬的占96%,早中期为手制,晚期出现轮制。器形美观,有鼎、豆、壶、背壶、罐、杯、鬹、尊、盆、瓶、钵、盉、匝、盔等。陶色红、白、灰、黑共存。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白、黑陶大量发现,兼有精美的彩陶。随葬的石骨器中,以石器居多,一般制作精细,棱角整齐,通体光滑,刃口锋利。农业生产工具有石铲、石斧、石锛和石凿、石刀、石矛、石锤、石磨棒、砺石;渔猎工具有骨矛、骨镖、鱼钩、骨簇;纺织和缝纫用品有石纺轮、陶纺轮、骨梭形器、骨针、骨锥、角锥等,骨针最长的17.2厘米,最细直径1毫米,且一端有穿线孔;装饰品、雕刻工艺品中有白色大理石、翠绿色玉石、绿松石制品,有月牙形束发器、象牙梳、臂环、指环、骨牙雕刻等。一件呈三角形的骨雕筒,上嵌绿松石,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绿松石镶嵌工艺品。

在堡头遗址发掘的陶窑为马蹄形,窑底前低后高,呈斜坡形,正中3条火道,中间1条直通总火道,左右两条回曲为弓形。窑堂前有一燃火洞,高近1米。堡头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