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大肠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概述[1]溃疡性大肠炎是形成糜烂及溃疡的大肠炎症性疾病,主要侵害黏膜及黏膜下层。直肠一定会有炎症产生,原因不明,但一般认为与压力及免疫异常有关。30岁以下的成人发病较多,若经长时间不治而引起大肠炎症,则有逐渐恶化的倾向。会反复出现持续的腹泻及便血,属大肠疾病,但一般认为与免疫功能有关,也可因此引发全身性疾病。

症状出现腹泻、便血、发热、频脉、贫血等症。一般由腹泻及粘血便开始,粘血便持续时间较长。随着病灶范围的扩大,逐渐出现腹痛、发热、脓样便等。

诊察血液检査

会出现白血球数、血沉、CRP等与炎症相关的数据异常,严重者可出现低蛋白血症、低白蛋白血症。另外,血小板数量、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易凝固。

灌肠X线检査

X线结果中正常黏膜已消失,出现黏膜糜烂及溃疡等各种图像。

大肠内镜检査

在活动期可见黏膜肿胀、浮肿、糜烂及溃疡、出血、粘液过多、血管透明至无法看见等病态,症状消失期上述状态消失、特别是血管的透明现象恢复的最好。

治疗药物疗法

基本上使用抑制肠道炎症及抑制免疫反应的药物。由于免疫异常被视为产生疾病的原因,所以可进行以5-ASA制剂为中心、使用免疫抑制剂、副肾皮质类固醇剂的治疗。

若整个大肠的溃疡性大肠炎经10年以上,其癌变率会非常高,需定期观察其发展状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