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子国遗址,位于藁城城南1公里处,在城子村、南马村、系井村、石井村之间,是在一个废弃的烧砖窑场发现的,因长年烧砖取土,形成一个长160米、宽150米,深1米的长方形大坑。
1985年11月,全国文物普查,石家庄地区文研所干部李新明和藁城文保所干部申玉山调查时发现。
据查阅有关资料,藁城县《嘉靖志》记有:肥纍(lěi)城、在县西南七里,春秋时肥子国。《左传》记有:晋荀莹灭肥,以肥子绵皋归,即此,汉因立肥纍县,故址犹存。
又据《藁城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肥子国故城在藁城县城南偏西2.5公里处,今廉州镇城子村北,肥子国建于西周时代,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西周时期,该地为白狄别种肥族人之根据地。当时周室衰微,朝纲不振,狄人遂乘势南下,占据此地,建国号曰“肥”。筑土城,亦名“肥子国”、“肥纍国”,时狄人猖獗、汉人无力相抵。后春秋时晋国强盛,称霸中原,遂于鲁昭公十二年派大将荀莹灭之,掳其君绵皋,肥子国名遂废。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肥纍县,县治在今城子村北,属真定辖区。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将肥纍县省入藁城,县遂废。肥子古城址于1956年夷为平地。
城子村紧靠藁城市区的南环路,据在其村辖区内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时村民介绍,城子村北原有一道土城墙,东西向约一里多长,西端角向南拐去,东端高厚不详,残墙于1958年平毁。城墙北建有一座小庙,名称不详。庙前树青石碑一通,刻“肥累国”字样,可能是后人为纪念“肥纍国”而建。
南马村在城子村西南,西邻藁梅公路,有一片较大型的古文化遗址。此地曾辟作窑场历年烧砖用土,使地面形成一个东西宽150米,南北长180米,深1.5米的大坑,1985年坑里植上果树。窑场内遗物甚多,断崖处砖瓦堆积,采集标本除有汉代绳纹砖,大型板、筒瓦器物口沿外,还发现了陶豆、夹砂红陶炭火盆等一批战国时文物标本。另外还采集到商周时期的石斧、石刀、泥质灰陶豆标本,这说明此地文化内涵丰富,时间延续较长。
另外在辛丰村内,还征集到一件姓郭的宣武将军的残墓志,记有辛丰源字样。村民挖掘沼气池时还出土汉代彩陶俑。另记,商贸大楼十字路口处挖下水道时发现一座大型唐墓,征集到灰白色陶俑,镀金马蹄材料等残片。
由此可见,在藁城市西至南马村东到尚庄、辛丰这一地域,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几乎动土挖坑之处,或多或少都有古代遗存的发现,而且从明清到商周延续时代较长,时代有所叠压,其中不乏有较大型的遗址和墓葬,这对研究藁城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有着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