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履历1931年12月20日 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
1951-1956年 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学习。
1956-1958年 安徽农学院林学系任助教。
1958-1960年 北京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农业大学进修俄语和生物物理学。
1960-1964年 列宁格勒林学院学习。1964年7月在苏联列宁格勒林业技术大学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
1964-1968年 安徽农学院林学系任助教。
1969-1978年 安徽农学院林学系任讲师。
1979-1986年 安徽农学院林学系任副教授。
1986-1996年 安徽农业大学森林利用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1996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彭镇华教授,
职业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城市林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主编,《应用生态学报》《林业科学研究》副主编等。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林业生态工程、城市森林、土地利用、林木遗传育种等。主持完成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等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及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等。出版专著11部,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
荣誉奖项彭镇华教授荣获首届梁希科技一等奖,2001年被授予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2002年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人才”称号。2004年被授予“全国十大英才”称号。
生平简介早年彭镇华,1931年12月20日生于江西省景德镇。祖籍江西省吉水县尚贤乡黄竹溪村。祖父彭增秀为瓷行老板当账房先生,父亲彭尉廷在瓷行当工人。1933年父亲开始弃工经商,在长江下游的南京、镇江、扬州一带贩运瓷器。此后两年便定居扬州,并开了一爿瓷器店。这期间,因祖父告老还乡,彭镇华随祖父回乡,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全家始得在江苏扬州团聚。彭镇华自幼刻苦好学,勤于耕读。在江西省吉水县农村10 多年间,祖父家教甚严,只要有学习机会,便勉其求学。平时,他帮家里干些农活,读过两年私塾,后又去新学堂求学一年。1944年秋,彭镇华考取吉安县立中学学习一个学期,终因家境拮据而辍学。1946年春,彭镇华进扬州私立慕究理中学学习,直到初中毕业。吉水县在中国历史上素有“江南才子之乡”的美称,是大文学家欧阳修、民族英雄文天祥之故里,加上又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进步思想与文化气息甚浓。彭镇华就是在这种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十分浓郁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对他日后的成长与进步影响颇深。1949年5月,扬州解放,慕究理中学停办,彭镇华转学到另一所教会办的美汉中学上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镇华与同学们组成的“哆来咪歌咏队”走上街头,迎接解放军,歌颂共产党,其中演唱的“倒蒋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革命歌曲曾一时轰动扬州城。由于彭镇华学习成绩优秀,思想进步,且有出色的组织才能,1951年被学校广大学生推举,出席了扬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高中毕业高中毕业的彭镇华于1951年9月考取安徽农学院林学系;1956年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经全国统派留苏学生统一考试录取,于1960年秋赴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在著名植物解剖及生理学教授雅申科博士指导下,通过《应用显微放射自显影技术研究32P、45Ca、14C在松、槭幼苗组织中的分布与运输》论文答辩,如期完成学业,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1964年7月学成回国,在安徽农学院林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林业研究所所长。1996年3月奉调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彭镇华从事森林生态、国土环境治理、植物遗传育种与栽培等教学科研40年,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学术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共获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他曾获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他任林业部、卫生部“兴林抑螺”工程顾问、全国山区综合开发专家组成员,曾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绿化奖章等多项表彰。1995年至今任《应用生态学报》副主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主编,1995 年任安徽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安徽省林学会常务副理事长,1996 年任全国核农学学会常务理事,1998年任中国林科院木材科学茅以升科研专项奖励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长期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注重与生产实际结合,注重高新技术应用,注重技术集成与创新,是组织中国多学科、多部门、多层次的力量进行国土整治与开发的开拓者之一。
个人作品论文与著作1 彭镇华.中国新林种:抑螺防病林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2 彭镇华等.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论文选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3 彭镇华.兴林灭螺论文选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4 彭镇华.大别山五针松及起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5 彭镇华.中国杉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6 彭镇华.以林代芦,灭螺防病,治理和开发三滩.安徽农学院学报,1990,(增刊).
7 彭镇华.以林代芦,灭螺防病的复合效益研究.见:国际血吸虫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8 彭镇华.从长江中下游“兴林灭螺”和“低丘滩地”开发两项目谈整治与开发相结合.见:王志宝主编.森林与环境.中国高级专家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9 彭镇华.林农复合系统汛期前后钉螺密度变化及其防治对策.应用生态学报,1994,5(4):425~427.
10 彭镇华.有螺滩地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其效果分析.见:王志宝主编.森林与环境.中国高级专家研讨会——兴林灭螺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11 彭镇华.杉木起源研究.安徽农学院学报,1984,11(2):23~32.
12 彭镇华.大别山杉木主要自然类型的研究.安徽农学院学报,1987,14(1):35~44等.系列著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彭镇华等著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研究系列著作” 2003年3月陆续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专家编审:刘先银负责策划出版此系列。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研究系列著作有:
1.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
2.中国城市森林;
3.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安徽实践;
4.长江中下游滩地杨树栽培与利用;
5.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
6.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
7.绿竹神气;
8.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发展;
9.中国城乡乔木;
10.中国城乡乔木(英文版)(Urban and Rural Arbores in China) ;
11.北京林业发展战略;
12.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
…………
等等。
社会评价彭镇华自1964年留学苏联获生物学副博士回国后,从未间断林学和所学知识的应用,成为中国较早进行林学核能利用的开拓者之一,在遗传育种、植物花卉辐照技术以及不同种源、种群无性系木材性质变异等研究领域取得研究成果。
70年代初,彭镇华潜心研究中国主要树种——杉木的起源、类型、选育、栽培、利用,深入南方15个省(自治区)杉木产区调查研究,发表了《杉木北移皖东丘陵地区的栽培研究》《论杉木起源》《大别山区不同类型杉木的研究》等论文20多篇,为中国系统研究杉木起源做出贡献。
“六五”“七五”期间,参加国家攻关项目“杉木地理变异和种源区划分”的研究,营造试验示范林26.6万公顷,年均创直接经济效益6亿多元,此项目1987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彭镇华独立完成了《中国杉树》《大别山五针松》等两部专著。尤其是《大别山五针松》一书,除系统研究该树种外,五针松组起源中国的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意义。自60年代初起,彭镇华潜心于生物物理方面的应用研究,他先后对用材树种、经济树种、果树及花卉等数十种植物进行辐照与注入研究,培育出9个菊花新品种和“浓香型矮化水仙”(已获发明专利)。近年该专利已分别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地形成年产4万头矮化水仙的批量,市场走俏,年销售收入近70万元。彭镇华作为国家“八五”攻关专题“短周期工业用材林木材性质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主持不同种源、种群无性系木材性质变异的研究,为定向培育实现林木生长数量与质量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其研究成果,已纳入《中国主要人工林树种木材性质》专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98年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