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岛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外形特征

莱岛鸭(图2)

莱岛鸭身长41 cm, 雌鸭体重447 gr, 雄鸭体重451 gr ,寿命12年。总体呈深褐色,白色眼环。它们的喙很短小及扁平并有黑色斑点,雄鸭有深绿色的鸭嘴,雌鸭的嘴则是棕橙色。一些雄鸭的头部及颈部会有一些绿彩虹色,中央尾羽也稍微向上。雄鸭及雌鸭双翼都有紫绿色翼镜。全身布有白色斑纹。年老的鸭头部及颈部羽毛会有变成白色。双脚橙色,雄鸭的更亮。每年它们都会全身换羽,且会因失去飞羽而不懂飞行,直至新的飞羽长出为止。[1]

分布范围

莱岛鸭分布图

莱岛鸭是夏威夷群岛特有的一种中型水鸭。仅分布于夏威夷群岛的莱桑岛(Laysan )。[1]

生活习性

莱岛鸭(图3)

莱岛鸭的飞行能力很强,最远可以到达中国的台湾岛及更偏远的地方,但它更适于行走,其骨盆构造很适合在陆上生活。中午休息,在傍晚和夜间寻找食物。它们会沿淤泥滩把喙贴近地面,不断张合来吃苍蝇群。它们也会钻入浅湖和海岸中,在高地丛林中觅食无脊椎动物、藻类、叶子及种子。

大多数成年鸭白天隐藏于高密度覆盖的陆地植被间,尤其是在繁殖季节,它们多会躲在草丛及丛林间,以避免猛禽的掠食。莱岛鸭最活跃的时份是在晨暮间,但也会因食物的供应而作出调节。它可以出现于高咸度的莱桑湖上。也出没入于海岸周围的淡水湖泊地区,一般幼鸭都活动在咸度较低的水域。[1]

生长繁殖

莱岛鸭(图4)

莱岛鸭的繁殖季节从春季延伸到秋季,通常是4月到8月。交配发生在陆地或水上,由雌鸭在茂密的植物下筑巢,巢呈碗形,用叶草和羽毛筑成。每次产4枚卵,孵化需要40-60天。雏鸭在孵化后的第二天就可以在雌鸭的引导自行觅食。[1]

保护等级

莱岛鸭(图5)

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I[2]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极危(CR)。[2]

为保护莱岛鸭采取的未来行动,包括栖息地的恢复,在夏威夷群岛恢复或加强育雏饲养有限的淡水栖息地,稳定沙丘和种植植被,防止竞争者和天敌的物种,特别是新种类的蚂蚁和老鼠意外的侵入进。将食肉动物迁出,将莱岛鸭引入中途岛和莱桑岛的低地人工保护饲养。卡胡拉威岛(Kahoolawe )已被提出作为引入和生境恢复良好的莱岛鸭新生环境区域。[2]

现状 莱岛鸭的衰落大约于1000-1600年前,在波利尼西亚人及外来的哺乳类掠食者来到夏威夷群岛开始。到了1860年,列山岛野鸭差不多在所有的岛上消失,它们原先是在没有哺乳类掠食者的环境下演化的,故没有任何抵御的能力。纵然它们懂得飞行,但也不能在岛屿间迁徙。列山岛野鸭于19世纪只能在没有受大家鼠入侵的雷仙岛找到庇荫,分布 面积只有415公顷,是全球鸭类中最少的。虽然于1909年它们因国家海洋保护区(Papahānaumokuākea Marine National Monument)的设立而受到保护,但是由于岛内植物受到入侵的家兔所破坏,它们数量于1912年减少到接近灭绝的边缘,只余下7只成鸭及5只雏鸭。

到了1950年代就增加到约有500只。于1967年,它们被列为保联邦保护的濒危物种。但自此它们就到了瓶颈,例如于1993年厄尔尼诺现象引致的严重旱灾及食物短缺,使它们的数量减少到约只有100只。系放发现雏鸭的生存率只有30所。于2004年,它们的数量回升到约576只。于2004年及2005年,列山岛野鸭被引入到中途岛,目的是要为它们发展第二个野外群族。选择中途岛的原因是两个地方很少会同时出现如旱灾、飓风、海啸等灾难,可以大大减低列山岛野鸭的灭绝风险。在中途岛的群族增长得很快,于两年内就差不多增加了超过一倍。于2007年,中途岛就有约100只列山岛野鸭。[6]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